图为师玉祥将修复完成的古籍进行穿线订书。 杨华峰 摄
1972年,受湖南图书馆指派,与新中国同龄的师玉祥赴北京中国书店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回馆后,他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拯救了大量珍善本古籍和濒临毁损的书画珍品、红色文献,为湖南、贵州、广东、湖北等地培养出一批古籍修复专业人员。
“虫蛀、发霉、断线是很多古籍的‘伤病’,要经历几十道工序才能还原古籍面貌。修复时长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修复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师玉祥告诉记者,抢救修复濒临“死亡”的古籍前,要仔细审查古籍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再据破损情况制定修复方案。
清乾隆刻本《半霞楼近稿》是湖南图书馆馆藏孤本,但书页糟朽脆化,还缺页、缺字,破损非常严重。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师玉祥率馆内全体古籍修复人员反复推敲、论证,决定采用由安徽泾县生产的与之相同纸质、相同廉纹、相同厚度的四尺竹纸作为修复用纸,经茶叶煮水染色做旧,基本达到与原书匹配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