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长沙最年长古籍修复师 半世纪修书“复活”历史(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图为师玉祥将修复完成的古籍进行穿线订书。 杨华峰 摄

  1972年,受湖南图书馆指派,与新中国同龄的师玉祥赴北京中国书店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回馆后,他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拯救了大量珍善本古籍和濒临毁损的书画珍品、红色文献,为湖南、贵州、广东、湖北等地培养出一批古籍修复专业人员。

  “虫蛀、发霉、断线是很多古籍的‘伤病’,要经历几十道工序才能还原古籍面貌。修复时长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修复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师玉祥告诉记者,抢救修复濒临“死亡”的古籍前,要仔细审查古籍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再据破损情况制定修复方案。

  清乾隆刻本《半霞楼近稿》是湖南图书馆馆藏孤本,但书页糟朽脆化,还缺页、缺字,破损非常严重。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师玉祥率馆内全体古籍修复人员反复推敲、论证,决定采用由安徽泾县生产的与之相同纸质、相同廉纹、相同厚度的四尺竹纸作为修复用纸,经茶叶煮水染色做旧,基本达到与原书匹配的颜色。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福州罗源县一批珍贵畲族古籍档案获新生

罗源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整理修复后的古籍。通讯员 黄益辉 摄 台海网11月17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 《金匮方歌括》《濒湖脉学》《手稿偏方》……一本本年代久远的古籍,装订工整,纸间泛香,完全看不出曾经破损的痕迹。日前,省档案馆向罗源县档案馆移交修复的14册线装古籍和18件清代地契、执照等畲族档案,让珍贵的畲族档案重获“新生”。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这批档案,...

择一事 终一生!她用短视频传播推广古籍修复

一把镊子,一个喷壶,一根毛笔,一把排刷,日复一日埋首在故纸堆里,一点一点地修补文化记忆,延续中华文脉。她就是古籍修复师廉成春。夏末的清晨,我们走进廉成春位于北京门头沟的工作室。阳光洒满了宽大的操作台,台面上摆着修复用的工具与未修复好的半成品,架子上陈列着各种纸张,倚墙放置的大木板上贴着正在晾干的修复品,墙角一大摞修复好的古籍正在进行压平处...

古籍保护也应注重基础研究

2020年11月1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来自华沙生命科学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的论文,文章讨论了纤维素纸浆中木质素含量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有同行说看到这篇文章很受鼓舞,不仅因为纸质文献保护方面的文章能够收入《自然》,更因为这个领域实在太缺乏这类基础性研究。虽然它只揭示了微观层面一个很小的问题,却为古籍、档案、字画等众多纸质文献和文物在保存保...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 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尹光华正在修复古籍。 于晶 摄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古籍是文化的承载,岁月的见证。古籍经千百年的保存,残破不可避免,破损严重的古籍千疮百孔,纸散字碎,无法翻阅。那么,如何让这些残破的古籍得以继续保存呢?8月7日,记者走进宁夏图书馆,探寻古籍修复的秘密。  ...

泉州唯一古籍修复师 12年抢救70多部清朝中后期以来的破损藏书

破损的藏书,沙石粘住书页。 台海网7月2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办公室里有锅有盆有电磁炉,有针有线有剪刀,有锥子刷子和锤子,有起子镊子甚至有牙医刀……这是一个什么神奇的工作岗位呢? 程斐然老师每天和这些五花八门的工具打交道,她是泉州目前唯一的古籍修复师,在泉州市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