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从古至今都是横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干线,它孕育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上游有神秘的巴蜀文化和滇文化,中游有瑰丽的荆楚文化,下游有多彩的吴越文化。三星堆在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中占据何种地位?
日前,陈显丹研究员做客四川博物院,在“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上,为观众带来一场题为《三星堆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精彩讲座。
陈显丹研究员先后主持发掘过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广汉三国雒城城墙遗址等,先后出版了多部关于三星堆的著作。他在讲座中介绍了三星堆历史上几次发掘的始末,以及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个性和共性,通过一江之水,文化的交流最终融为一体。
借用直升机,航拍三星堆
讲座之前,陈显丹对川博正在展出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赞不绝口,称其“为四川提供了文化上的饕餮盛宴”。在他看来,这个展览集纳了长江流域各个文博单位的文物精品,仅一级文物就有209件,十分不易,观众可以从展览中领略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精髓。
讲座伊始,陈显丹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几次重要发掘。上世纪20年代末,三星堆一醒惊天下。而正式的、较大面积的发掘,始于1980年代初期,惊人的发现来自1986年的春夏,“这一次发现的意义是标尺的建立,把我们古蜀文化的年代序列建立起来了”,陈显丹说。
原以为考古人都是使用手铲等比较原始的工具,没想到在35年前,三星堆的考古人竟然在发掘过程中首次利用了航天器。
如果从空中俯瞰三星堆遗址会看到什么场景呢?陈显丹展示了两张老照片,其中一张是航拍图,可以看到大型的建筑,围有一些住户的小房子。
当时的考古人还没有无人机,如果要拍遗址的全景需要搭建很高的架子。这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考古人,看到天空中偶尔划过的飞机,找到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求助。但是,飞行员得知这个需求之后,摇头表示为难。每秒150米高速飞行的飞机,如何在低空停留拍照呢?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向空军请求支援,调用直升机进行航拍。但第一次只拍到了乡镇砖场高耸入云的烟囱,第二次才在鸭子河南岸拍到了清晰的遗址照片,对于后续制定考古发掘方案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