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它们为何会成为文物藏品修复的“典范”?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10月20日,“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和“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在北京公布。浙江省博物馆组织实施的“临安市馆藏水丘氏墓出土瓷器保护修复”等10个项目获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施的秦始皇帝陵园K9801陪葬坑出土石质甲胄的保护修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实施的后蜀赵廷隐墓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19个项目获“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它们为何会成为文物藏品修复的“典范”?

科学分析,建立详细的数据库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区之一。1980年,水丘氏墓共出土25件精品瓷器,其中青瓷褐彩如意云纹镂孔薰炉、青瓷褐彩如意云纹罂、青瓷褐彩如意云纹油灯三件“秘色瓷”,从器型到工艺,无不体现出当时越窑的最高水平。由于出土前长期处于恶劣环境,出土后修复无档案可查,三件国宝呈现出诸多病害,且病害不断加剧发展,必须加以抢救性修复。

受临安文物馆委托,浙江省博物馆保护修复团队利用现代分析手段,系统地从胎釉成分等入手,针对该项目中文物的烧造工艺、病害成因、修复材料、修复工艺进行系统研究。

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后,修复团队进行文物病害分析。分析发现,病害类型主要有污渍、裂隙、胎釉开裂等,更为复杂的是,经过检查发现三件文物不同程度存在微裂隙,这是其病害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据悉,修复团队多次到“秘色瓷”的核心产区上林湖,寻找与三件器物类似的越窑青瓷标本,并对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建立了详细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与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材料专家进行了反复的科学论证,获得了一手研究论证资料用于寻找解决方案,并与浙江理工大学成立了微裂隙加固适用性材料筛选研究项目,在同类瓷片上进行了无数次的修复材料及工艺试验,终于,微裂隙加固有了系统的全新方法。

经过5年长期、艰苦、精细的工作,三件文物终于在博物馆中与世人相见,深藏于库房的文物“活”了。

视出土情况,采用不同提取方式

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南侧发现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陪葬坑。通过对该陪葬坑进行试掘,共清理出87领石甲和43顶石胄。

这批甲胄在随葬时摆放较集中,但因洞顶部坍塌、人为扰动等缘故,大部分甲胄保存较差,甲片多有酥裂和破碎,且有不同程度的散乱,更有少数甲胄由于经火焚烧等原因,出现了崩裂、变形等现象。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考古发掘的同时立即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刘江卫介绍,文物提取工作是保护修复工作开展的首个难题。通过不断讨论与试验,保护修复人员根据石甲胄出土时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提取方式:对于与周围关系简单明确的,采用套箱法整体提取;对于出土时四周叠压关系复杂的,采用了分层提取法;此外,采用环十二烷作为临时性加固材料提取脆弱石质甲胄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刘江卫介绍,清理过程主要采用机械法去除石片表面附着物。部分石质甲片、胄片层解、灰化严重,就采用加固溶液对其进行加固;再使用胶粘剂对其进行粘接;结合考古发掘现场的记录资料,根据所在位置和叠压关系对其补全。

在发掘现场出土的两领石质铠甲由500至600个石片组成,数以万计的石片散落在一起,多数石片出现残损、层解甚至灰化,仅能看出轮廓,其复原程序细碎繁杂。比如要对甲片、胄片进行分类;制作新的铜条、铜扣作为甲片的编缀材料,退火、敲打成型后,用漆皮汁调少许矿物颜料做旧等,让复原后的石质甲胄立体呈现出来。该陪葬坑出土的石质甲胄修复和复原后陈列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真实展现了秦代甲胄实物。

高科技手段助力文物修复

2010年,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修路前的文物勘探工作中,发现了一座后蜀国(934年—965年)古墓。墓志上的文字显示墓主人身份为五代后蜀宋王赵廷隐。

此次发掘出土陶器58箱,其中包括由5件男俑和23件女俑组成的完整的彩绘贴金陶伎乐俑组合、精美的彩绘陶质庭院一套。经过前期整理工作,共拼对出陶器101件(套)。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孙杰介绍,在对赵廷隐墓出土彩绘陶器进行修复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用高科技手段对这批陶器进行了全面的“体检”,首先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拉曼光谱等分析了这批彩绘陶器的彩绘结构及颜料,还采用高温膨胀仪对典型陶俑的烧成温度进行测定,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彩绘层胶结物质进行分析。

孙杰介绍,表面硬结物问题是文物修复的难题,赵廷隐墓早期曾被火烧,碎片表面附着物及颜色差异较大,文物修复人员先用竹签对大面积的浮土进行清理,用手术刀对能清理的硬结物进行清理,再用棉签洗去附着泥土,用竹签将被软化的泥土和硬结物轻轻挑去,一点一点减薄硬结物,直至完全剔除。

2017年3月,赵廷隐墓出土陶器修复工作正式开始,文物修复人员针对出现严重剥落、空鼓,以及酥粉等问题的出土陶器彩绘层进行了加固保护,对陶器上的烟熏痕迹,作为重要的历史信息予以保留。修复后的彩绘陶俑成为成都博物馆常设展览“花重锦官城”中最重要的展品。(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佳霖)

相关新闻
文物修复师有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文物修复师有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记者19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近日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充分考虑文物修复师从业特征及基本要求,规定了文物修复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对文物修复师相应等级技能鉴定评价、理论知识...

河北承德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下一步,承德将从古建筑传统的被动修缮逐步向主动的预防性修缮转变,最大限度地保存、延续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全面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成功经验。”9月14日,承德市文物局副局长李建来在该市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承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1976年至2005年先后实施了三...

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1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文物保护法要求,不断加强文物工作,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报告显示,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扎实推进,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有所改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体系日...

漳州南靖有尊南明炎帝神农像

▲这是南靖炎帝神农宫中保存的炎帝神农像。高40厘米,底宽20厘米,属南明泥塑彩绘工艺,身着黄袍,手执嘉禾,体形圆润 ▲2019年元旦,两岸民众在福建南靖炎帝神农宫举办“两岸携手颂炎帝,国泰民安好运来”祭祀活动 为现存惟一的南明黄袍加身泥塑彩绘炎帝神农像   台海网8月11日...

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打造国内外汉代文化研究高地

4日,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在江西师范大学揭牌成立,将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研究为基础,打造国内外汉代文化研究的高地。   江西历史悠久,人文发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万年仙人洞遗址、樟树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构成了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一环。两汉时期,出现了“南方昌盛之地”豫章郡的设置。而南昌汉代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