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高校版《牡丹亭》亮相昆山巴城 演绎昆曲“青春”之声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游园》《惊梦》《寻梦》……13日晚,第一届全国高校昆曲社团汇演亮相“昆曲小镇”昆山市巴城镇。现场,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大学昆曲社团的学生们用清丽昆腔演绎高校版《牡丹亭》,让古老的昆曲展现“青春”之声,为传承保护昆曲贡献当代大学生的力量。

  高校版《牡丹亭》亮相昆山巴城。 孙权 摄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被誉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作为昆曲的发源地,巴城镇近年来大力推进“昆曲小镇”建设,积极打造昆曲文化载体、引进昆曲文创产业、举办昆曲品牌活动、打造昆曲旅游线路等,让昆曲焕发新风采、绽放新魅力、形成新流量。

  自2015年以来,巴城镇已连续举办7届重阳曲会,吸引和培养了大批昆曲拥趸,并在海内外昆曲界和文化领域形成了很好的反响。13日晚,2021昆山巴城·重阳曲会也同步启幕。当晚,20多名昆曲研究学者、昆曲表演艺术家以及海内外百余名昆曲爱好者相聚此间,共同探究昆曲渊源,研讨昆曲文化,弘扬中华瑰宝。

  为让昆曲走近更多年轻观众,巴城镇此番尝试和北京大学共同制定《巴城·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方案》,并合作举办第一届全国高校昆曲社团汇演,从青年人的视角演绎不一样的昆曲。

  “青年人是昆曲的未来。我从9岁开始学习昆曲,小的时候觉得昆曲很美,长大了以后,我更能够体会昆曲中文字的优雅、身段的优美、唱腔的美感。”北京大学学生京昆社社员、哲学系博士生张云起在高校版《牡丹亭》中饰演杜丽娘,她说,能在昆曲发源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曲友汇报学习成果,意义很特别,也让自己看到了昆曲深植民间的生命力。

  在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昆剧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看来,今年的重阳曲会,是一次推动昆剧院、昆曲曲社、昆曲爱好者互动交流的盛会,也是新生代昆曲演员、昆曲爱好者的一次汇聚、一次展演、一次交流。“这让我们看到了昆曲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序、不断新生。”蔡正仁说。

  “昆山是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雪华表示,围绕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该市正全力推动以昆曲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优秀文化凝聚新时代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

  2021昆山巴城·重阳曲会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昆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昆山市巴城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曲会将从10月13日持续至10月15日。

  曲会期间,依托巴城老街等各类昆曲及传统文化载体,巴城镇将组织开展曲友雅集、竹笛沙龙、篆刻名家邀请展开幕式、文玩雅集展暨古琴雅集、重阳清唱会等10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昆曲为纽带,不断放大昆曲“好声音”。(来源:中新网 记者 孙权)

相关新闻
全国首家昆曲考级机构落户苏州

日前,全国首家昆曲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落户苏州。昆曲考级受到了海内外曲友的广泛关注,截至8月15日,1至3级线上报名共计382人次,来自国内外16个城市,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4岁。   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为进一步推动昆曲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传承、传播与发展,苏州市积极推进昆曲考级工作。经多方努力,苏州市艺术学校于近日获批全国首家昆曲社会艺术水平...

共赏“百戏之祖” 两岸媒体人走入苏州昆剧院

中新社苏州6月9日电 (周晓航)红色的舞台之上挂着“吴歈雅韵”四个大字,两位身着便装的年轻演员正进行昆剧《玉簪记》的排练,台下20余位两岸媒体人聚精会神欣赏,不时举起相机进行拍摄。参与“遇见美好江苏·寻星紫金之巅”活动的两岸媒体人9日走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共赏“百戏之祖”,感受中国传统戏剧魅力。   苏州昆剧院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10月的江苏省苏昆剧团...

苏州非遗传承走进台校 传统文化结两岸同心

22日,苏州市艺术学校“非遗进台生校园”活动走进华东台商子女学校。国家二级演员、苏州市艺术学校昆曲闺门旦教师常小飞,泥塑专业教师王佳等非遗传承人为台湾师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苏州“非遗”互动表演,让学生们近距离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是大陆台商投资最...

在“云端”传承古老艺术

在“云端”传承古老艺术   “《林冲夜奔》这场戏有3个不同的版本,穿戴打扮各不相同,怎么演绎也各有讲究……”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柯军正在录制一门关于昆曲的专业课程,只见他边讲解、边表演,声情并茂,精彩纷呈。作为江苏开放大学的客座教授,柯军将昆曲知识梳理成系统的体系,并制作成课程,利用江苏开放大学的线上平台,让昆曲的韵味在“云”上流转...

昆曲艺术,在传承中创新

把握时代进步的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的期待,以饱满的热情、独特的视角、卓越的手法、个性的表达点亮观众和创作者心灵的明灯   如何创作文艺精品,如何为时代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如何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应是每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昆曲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如今,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好的昆曲作品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应具有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