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学者敦煌探“五凉”文化古为今用 冀承袭传统“弹新曲”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24日至26日,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相聚在甘肃省敦煌市,聚焦上承建安、下启隋唐的“五凉”文化,探究该文化古为今用的“良方”,以弹奏文化“新曲”。

  作为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简称“一会一节”)的重要分项活动之一,“五凉”文化论坛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凉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保存和传承了中原文化,多种文明融会贯通,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形成了以经史学术、佛教文化和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五凉文化。五凉文化是河西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文化,在加强民族团结融合、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培红演讲时说,如何更好地弘扬五凉文化,寻求五凉史研究的突破,需要今人在史料领域取得根本性的拓展,在史料解读方面下大力气,比如充分研读和榨取传世文献的史料信息,在旧史料中发现新问题,扩展研究的边界,或颠覆传统的议题。大力开掘文物史料的利用,包括墓葬壁画、画像砖、镇墓罐、墓志、简牍、石窟等,综合运用多元史料来研究五凉史,将其推上一个新境界,全新展现五凉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称,“五凉经验”对中国边疆治理有一定启示。“后凉中西融合、文化多元,南凉以儒化胡、文明以止……”他总结经验说,严宽结合,胡汉相融,安定边疆,为初级治理;农耕引进,使民安富,安定身心,为中级治理。文明以入,教化四方,信仰安民,为高级治理。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王锐说,五凉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和“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杰出贡献,在之后16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见证着丝绸之路悠久灿烂的文化,为甘肃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近年来,甘肃武威市也多措挖掘五凉文化内涵,建成五凉文化博物馆,录制《话说五凉》文化短视频节目,出版《话说五凉》《五凉名儒》等专著,多形式、多平台呈现博大精深的五凉文化,以实现古文化惠及今人。(来源:中新网 闫姣)

相关新闻
距今约1600年天梯山石窟大佛的脚,“康复”了!

经过一年多的保护修复,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足部抢救性保护工程日前完工,大佛足部获得“康复治疗”。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刘智介绍,由于大佛建在强度不高的红砂岩上,加之地处黄羊河水库旁,地面及两侧岩体裂隙渗水严重,导致大佛足部、衣褶底部、两侧天王足部及天王脚下赑屃(音bìxì,塑像天王脚踩部分)泥层酥碱脱落,部分岩...

走进天梯山石窟【组图】

11月19日拍摄的天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   天梯山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是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开凿于岩壁上的天梯山石窟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11月19日拍摄的天梯山石窟13号窟(无人机照片)。   天梯山位于甘...

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局部危岩体获抢救性保护

图为游客参观天梯山石窟。(资料图) 崔琳 摄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处主任卢秀善26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介绍说,受黄羊河水库蓄水水位及石窟赋存岩体结构等因素影响,被历史文献考证为“中国石窟鼻祖”的该窟渗水问题尚未根治,窟底部出现酥碱;同时现有窟檐宽度不足,导致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