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择一事 终一生!她用短视频传播推广古籍修复(3)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通过短视频来传播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修复,2018年,廉成春在抖音平台开设了自己的账号,开始发布有关视频,迅速引发网友关注。至今她已发布近150个视频,积累了近8万粉丝,修补破损书页的视频获得上千万播放量和70多万点赞。同行说,廉成春把古籍修复这个冷门行业搞热了。杜伟生对此也给予大力支持,认为短视频传播有利于古籍保护和修复。

  许多年轻人留言表示希望学习古籍修复甚至从事这项工作,廉成春非常欣慰,也表示了鼓励。她说,现在等待修复的古籍很多,很希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增添活力和新生力量。她建议感兴趣的年轻人先在当地传习所找机会深入了解一下,不要冲动,理性的爱才能长久。网上也有一些质疑和不解的声音,廉成春看了听了不急不恼。她告诉笔者,这是因为网友对古籍修复的了解还太少,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持续向大家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对此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平时她常利用休息时间去中小学课堂,为孩子们介绍古籍修复知识,展示自己的技艺。最近,廉成春加入了字节跳动公益联合有关单位发起的“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为推动古籍活化,让古籍被更多人看见,贡献自己的力量。

  廉成春既沉稳能干,也利落爽快;既安静古典,也时尚爱美。在抖音上,她还分享了自己在精神高度集中的古籍修复工作之余,跳现代舞的优美舞姿;她也分享了她的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也在尝试学习古籍修复的片段。“择一事,终一生。”廉成春说,对古籍修复师这份“寂寞”的职业,“我会保持一辈子的热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郭梦楠 苗 春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古籍保护也应注重基础研究

2020年11月1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来自华沙生命科学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的论文,文章讨论了纤维素纸浆中木质素含量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有同行说看到这篇文章很受鼓舞,不仅因为纸质文献保护方面的文章能够收入《自然》,更因为这个领域实在太缺乏这类基础性研究。虽然它只揭示了微观层面一个很小的问题,却为古籍、档案、字画等众多纸质文献和文物在保存保...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 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尹光华正在修复古籍。 于晶 摄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古籍是文化的承载,岁月的见证。古籍经千百年的保存,残破不可避免,破损严重的古籍千疮百孔,纸散字碎,无法翻阅。那么,如何让这些残破的古籍得以继续保存呢?8月7日,记者走进宁夏图书馆,探寻古籍修复的秘密。  ...

泉州唯一古籍修复师 12年抢救70多部清朝中后期以来的破损藏书

破损的藏书,沙石粘住书页。 台海网7月2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办公室里有锅有盆有电磁炉,有针有线有剪刀,有锥子刷子和锤子,有起子镊子甚至有牙医刀……这是一个什么神奇的工作岗位呢? 程斐然老师每天和这些五花八门的工具打交道,她是泉州目前唯一的古籍修复师,在泉州市图书...

国家图书馆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古籍保护【组图】

6月17日,游客在国家图书馆参观“《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   6月1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签约暨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初期启动资金1000万元,用于国家图书馆中华珍贵古籍修复和专业人才培养、古籍活...

科技守护文明:中国古籍“回家”之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近代以来超过400万册中国古籍由于种种原因流散海外。   阿里巴巴达摩院、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近日公布,他们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教会了AI识别中国古籍,将它们以数字化的形式接回故土,置于网络公益平台,向所有人开放。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汉典重光”,意为让失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