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曹县成就了汉服,还是汉服成就了曹县(3)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未来:品牌荒下如何讲好“汉服+”故事

  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曹县的汉服企业在汉服商圈中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在微博上,在汉服论坛里,不少曹县汉服商家经历过被怼的尴尬,对方理由几乎异口同声:低端、廉价。“我们定价低,并不是因为质量差,而是因为大家的利润少,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每件衣服都可以拿来和其他产地同档次的衣服相比。”尹啟行说。

  着汉服的苏梦茹正在做直播带货。

  没有话语权,意味着没有“江湖地位”;缺乏同行认可和对等交流,发展之路必然受限。由此,曹县汉服产业缺品牌、缺龙头企业的现状日益凸显,不容忽视。

  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品牌荒意味着什么,王逢青同样深有体会。他曾目睹本地一个有五六十万粉丝、最多时一天销售额过千万的天猫店,因年轻的商家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品牌意识,快钱挣到手后不再细心打理网店,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严重,粉丝流失殆尽,最后不得不另起炉灶。类似案例并不鲜见。

  显然,曹县当地政府已注意到这一点,并着手准备应对方案。一个名为“曹县汉服协会”的民间组织正在政府支持下有条不紊地筹备中,张龙飞介绍,通过成立该协会,在规范曹县整个汉服产业运营的同时,使当地企业最终实现抱团发展,互助共赢。

  该协会首任会长将由孟晓霞的丈夫胡春青担任。2020年,这位中科院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博士已正式加入妻子的电商创业团队,他们共同开设的汉服博士工作室同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校展开合作,并引入植物染等非遗工艺,力图引领更多人的品牌信心。夫妻二人期待着更多有学识、有才能的年轻创业者的加入。

  始终笃信汉服是增量市场的尹啟行决定在不远的将来“换一种玩法”,拓宽汉服推广渠道,尝试做年轻人追捧的原创古装剧本杀以及场景式体验店输出,做足“汉服+”的文章。

  对曹县当地政府而言,“汉服+”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我们现在最大的担心是,谁来解读汉服的文化元素?具体而言,不同的文化符号有怎样的寓意?怎么向消费者讲好其中的故事?做不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张龙飞介绍。

  如今,当地政府正试图为汉服产业引入相关智库,正在努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并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为整个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文/图 记者 邢婷)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同袍”用兴趣“玩”出新职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各式汉服、头戴传统头饰,出现在国内外大街小巷和各种短视频平台时,曾被视为“小众”的汉服市场日渐出圈。根据艾媒咨询在今年年初公布的《2020-2021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汉服爱好者超过500万人,汉服市场销售规模达60多亿元。   从小众爱好成长为百亿市场,汉服产业链在设...

以汉服演绎古典名著人物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视频中,一位女子身着汉服“还原”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一颦一笑,让人梦回红楼。   这位被很多网友称为“宝钗姐姐”的女子名叫吴晨。2018年4月,她因一段地铁视频走红网络,随后把网名改为“四月”,并开始汉服拍摄,以汉服演绎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受到观众喜爱。如今,她在抖音上已拥有230多万粉丝。“用网络...

国风热潮 汉服写真在厦受青睐

■摄影馆内供消费者挑选的服饰丰富。   台海网8月1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如今,厦门提供汉服摄影的摄影馆越来越多了,即便价格偏高,也依然受年轻人喜爱。记者了解到,不少年轻人计划在七夕节拍摄国风照留念。   个性化需求突出   拍摄费用差异大   随着汉服文化兴起,摄...

瞄准Z世代,中国传统文化抵达“最自信的人群”

“尽管是在国外动漫作品的包围中长大,但Z世代依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自信的人群’。”在刚刚结束的2021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的动画电影论坛上,出品过《大护法》《大理寺日志》等国风影视作品的好传文化公司运营总监郭默凌如是说。   如今的青年一代,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流行风尚,他们不仅更为积极主动地拥抱传统文化,也更乐于把传统文化带到日常生活中。...

“景区+汉服”,火花如何持续?

阅读提示 近年来,随着汉服热的兴起,许多景区推出与汉服相关的活动,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旅游景区也成为汉服的主要穿着场景之一。景区与汉服的联动,是文旅融合的一种具体呈现,将传统文化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同时,景区策划内容同质化、未与当地旅游特色有效结合等问题,是目前景区与汉服联动的短板。业内人士建议,景区要围绕相关文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