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曹县成就了汉服,还是汉服成就了曹县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很难说得清,是曹县成就了汉服产业,还是汉服产业成就了曹县。

  过去两年,这座位于鲁西南的普通县城硬生生闯入长期由广州、成都、杭州等大城市垄断的汉服市场,甚而抢占了全国汉服市场的1/3,高性价比的亲民价格让汉服从小众爱好成功“出圈”,步入寻常百姓家。

  在自家工厂里,尹啟行介绍着新出的汉服。

  在尹啟行的工厂里,一台绣花机刚刚完成一批产品的制作。

  与此同时,从2013年起顺利搭上电商经济快车道并获得发展红利的曹县,因汉服产业又多了一个经济发展新引擎。仅2021年1-8月,曹县汉服产业销售额已达24亿元,占到全县电商销售额的10.48%。这座县城正雄心勃勃地朝着“中国汉服之都”的目标迈进。

  对当地近10万名汉服产业从业者来说,显然无暇纠结于上述问题的答案。

  隐匿于乡间的电商交易屏幕上,大小不一的家庭作坊、车间里,每天每台可工作800万针的绣花机不时响起的轰鸣声中,频频挥舞的裁布剪刀下,甚至七旬老汉于自家门前小心翼翼给配饰穿珠子的指间,被时代浪潮裹挟着的财富密码正一一开启。

  兴起:一年内全县“冒出”1000多台绣花机

  当时间迈进2019年年底,孟晓霞突然发现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演出服电商生意连同全县同行业,“僵在原地,走不动了”。

  此前,孟晓霞以自身创业经历见证了曹县电商经济的崛起。2014年年底,因看到曹县大集乡初露峥嵘的淘宝经济内藏的巨大商机,30岁的孟晓霞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回到位于大集乡的婆家,开起售卖演出服的网店。当时她只是个听不懂山东话的外地媳妇,丈夫远在沈阳攻读博士学位。这条路能走多远,她完全没有把握。

  孟晓霞夫妇共同开设的汉服体验馆。

  出乎意料的是,几乎一夜之间,电商经济为无数像孟晓霞这样敢于拼搏的年轻人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使一个个沉寂的村庄焕发生机。

  2013年,阿里研究中心首度发布“淘宝村”概念,一个重要指标是:网商数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且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据统计,2013年年底,国内“淘宝村”达20个,涵盖网店1.5万个,带来直接就业6万人。曹县大集乡(大集乡于2015年撤乡建镇,此后改称大集镇——记者注)丁楼村、张庄村位列其中,主营产品为演出服饰。

  从中间商到开设家庭作坊自主研发设计,再到2019年拥有自己的天猫店,孟晓霞把演出服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和她的创业历程几乎同步,整个曹县的演出服产业链日臻完善,渐成规模,2019年,全县演出服销售量已占全国份额的70%,成为全国最大的演出服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大小小很多演出不得不中断,演出服市场爆冷,转型迫在眉睫。”在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张龙飞看来,这正是曹县众多演出服商家毫不犹豫转身跨入汉服领域的重要契机。

  在山东起航服饰负责人尹啟行的记忆中,全县汉服领域的零星创业早在2018年前后就已出现,“不过当时还不成规模”。上世纪90年代末,他曾奔波于全国各地上门推销影楼背景,对演出服行业并不陌生。

  2019年,远在乌鲁木齐营销摄影器材的尹啟行决心回乡创业,花50万买了6台绣花机,帮朋友的汉服工厂做绣花。学习能力强加上销售经验丰富,很快,他从做配套转型开网店,自家工厂涵盖印花、裁剪、绣花等多道工序,2021年又开办汉服样衣工作室。最多时他开了6个天猫店,每天最多的一个天猫店能卖出300件汉服。

  孟晓霞也捕捉到了同样的商机,有了多年办演出服网店的基础,转型几乎水到渠成。曾经做过中学美术老师的她,从中国传统花纹画法获取灵感设计原创汉服,当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取得12个原创美术创作版权专利。

  目前已是辰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孟晓霞和不少同行细心算过,从2019年年底到2020年,一年里,整个曹县多了1000多台绣花机,如今,这个数字已增至2000多台。

  风向标转动下,当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年仅20岁的网络主播苏梦茹便是其中一员。

  每天下午14∶00-18∶00时雷打不动的直播时间,和上午的学习基本无缝衔接,虽然有些辛苦,从护士转行的苏梦茹却坦言“成就感爆棚”:“汉服现在是曹县的一张名片,我的工作正是让更多人认识汉服,认识家乡。”

  如果将经济晴雨表看作曹县汉服产业兴起的火苗,那么传统文化正在复兴的时代背景无疑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伴随国潮热,汉服及其承载的文化符号成为不少年轻人表达自信的重要方式,这恰恰与汉服购买人群年龄段相吻合。

  《2020年汉服行业报告》显示,汉服主体消费人群的平均年龄为22.34岁,其中25岁以下占比77.13%,充分体现汉服参与人群的学生化和年轻化。

  产业发展初期,也即各种无序、混乱极易泛滥时期。曾有个别生产汉服的商家被外地厂商以“抄袭”之名诉至法庭,这成为不少曹县汉服经营者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尹啟行看来,所谓“抄袭”更多是因为当时本地不少经营者并不了解行业规则,“同一款汉服只能在一家网店销售,才是原创,放在其他网店,哪怕都是同一人所开,一样会被看成抄袭”。

  “不论是之前已经从业的,还是刚刚起步的,2020年对大家都很特别,每个人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开始关门思索接下来要走的路。”尹啟行觉得,正是归功于这样的思考,“原创”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县有2000多家汉服生产企业,除上下游相关企业外,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1000家,已形成了从创意设计、原材料、款式、制版、印花、生产再到电商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完整的汉服产业链。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同袍”用兴趣“玩”出新职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各式汉服、头戴传统头饰,出现在国内外大街小巷和各种短视频平台时,曾被视为“小众”的汉服市场日渐出圈。根据艾媒咨询在今年年初公布的《2020-2021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汉服爱好者超过500万人,汉服市场销售规模达60多亿元。   从小众爱好成长为百亿市场,汉服产业链在设...

以汉服演绎古典名著人物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视频中,一位女子身着汉服“还原”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一颦一笑,让人梦回红楼。   这位被很多网友称为“宝钗姐姐”的女子名叫吴晨。2018年4月,她因一段地铁视频走红网络,随后把网名改为“四月”,并开始汉服拍摄,以汉服演绎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受到观众喜爱。如今,她在抖音上已拥有230多万粉丝。“用网络...

国风热潮 汉服写真在厦受青睐

■摄影馆内供消费者挑选的服饰丰富。   台海网8月1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如今,厦门提供汉服摄影的摄影馆越来越多了,即便价格偏高,也依然受年轻人喜爱。记者了解到,不少年轻人计划在七夕节拍摄国风照留念。   个性化需求突出   拍摄费用差异大   随着汉服文化兴起,摄...

瞄准Z世代,中国传统文化抵达“最自信的人群”

“尽管是在国外动漫作品的包围中长大,但Z世代依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自信的人群’。”在刚刚结束的2021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的动画电影论坛上,出品过《大护法》《大理寺日志》等国风影视作品的好传文化公司运营总监郭默凌如是说。   如今的青年一代,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流行风尚,他们不仅更为积极主动地拥抱传统文化,也更乐于把传统文化带到日常生活中。...

“景区+汉服”,火花如何持续?

阅读提示 近年来,随着汉服热的兴起,许多景区推出与汉服相关的活动,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旅游景区也成为汉服的主要穿着场景之一。景区与汉服的联动,是文旅融合的一种具体呈现,将传统文化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同时,景区策划内容同质化、未与当地旅游特色有效结合等问题,是目前景区与汉服联动的短板。业内人士建议,景区要围绕相关文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