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媒,让世界阅读生动的中国
创立于1986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的重要平台,让国外的优秀作品走进来,也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学术著作《波斯笔记》于今年年初的伊朗第28届国际年度图书奖评选中,获得“国际图书奖”。在“波斯之夜”直播活动中,李零介绍:“书里有我对波斯帝国政治、宗教、建筑、艺术等一些方面知识的梳理与思考。”希望这本书能作为大家认知伊朗的渠道,它就像一个义务导游,期待通过它的介绍,更多朋友能了解伊朗的过去,有机会也亲自到伊朗去走一走、看一看。
徐则臣也收到过海外读者“读后感”。他回忆,一位曾到过北京的德国读者如是评价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书里有对北京十分细致而生动的观察,读着文字里熟悉的地名、三教九流的故事,仿佛我又重新回到了北京。”徐则臣说,在阅读时,人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让人时而微笑,时而唏嘘的故事,更多的是一段段过去的时光。“对于这些海外读者而言,通过这本书,中国的景色、风俗和历史好像也变得可以触摸到了。”
24日,身着藏青色外套的刘震云出现在“波斯之夜”直播活动中,据了解,刘震云的多部文学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我不是潘金莲》的波斯语译者曾告诉刘震云,许多伊朗读者在读这本书之前觉得中国人很严肃,“像兵马俑一样不会笑”,读了小说后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既幽默又勇敢的民族。刘震云感慨道:“一个民族了解另外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文学,读懂这个国家的一本小说或者一首诗歌,就能了解这个民族是怎么喝水的,怎么吃饭的,怎么谈恋爱的,甚至怎么生孩子的。他们的形象、性格、情感一下就立体起来了。”
据了解,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还将于9月陆续举办“童书之夜”“诗歌之夜”“科幻主题论坛”等文化活动。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通讯员 龚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