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古籍保护也应注重基础研究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2020年11月1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来自华沙生命科学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的论文,文章讨论了纤维素纸浆中木质素含量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有同行说看到这篇文章很受鼓舞,不仅因为纸质文献保护方面的文章能够收入《自然》,更因为这个领域实在太缺乏这类基础性研究。虽然它只揭示了微观层面一个很小的问题,却为古籍、档案、字画等众多纸质文献和文物在保存保护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实在过往的研究中,我们也曾发现类似现象:一些中碱性纸张尽管木素含量很高,却依然有很好的耐老化性能。遗憾的是这种发现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由于没有从机理上深入阐释,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难免存在一丝怀疑,甚至将它归因于其他外部因素。当这一现象被科学揭示,曾经的疑虑豁然开朗,许多不确定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便在于此。它更倾向于揭示事物内部运行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只有弄清楚这些底层的反应机制,宏观层面的现象和应用领域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给出答案。与其他科技领域的情况一样,基础研究往往扮演着开山铺路的角色。古籍保护的技术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问题只有从机理层面研究清楚,实际工作的开展才能有切实的依据。

在过去,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研究作为支撑,许多保护手段只能依靠前人朴素而模糊的经验,尽管这些经验中有不少措施行之有效,但也有一些今天看来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对古籍有负面影响。例如古人晒书的习惯,虽然能杀虫去霉除湿气,但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速纸张老化,对古籍造成损伤。我们今天提倡科学保护古籍文献,就必须搞清楚各个方面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其基本原理,依靠科学理念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保护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从古籍保护研究的内容和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除了批量化脱酸和加固等目前亟待攻克的应用性问题之外,尚有许多基础领域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首先,纸张老化过程的反应机理仍然是古籍保护技术研究领域最核心的问题。尽管目前对纸张主要成分在老化反应中的基本过程有大体上的揭示,但这种揭示还比较粗略,更加深入的影响机制仍鲜有系统性揭示。尤其对于诸多复杂的副反应,更很少有研究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系统性的问题没有弄清楚,对于纸质文献的科学保护就难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以至于现实中的许多保护措施还只能借鉴前人经验。

机理层面的研究往往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有很高的要求,适合在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中开展。随着近年多家机构建成古籍保护实验室,高校陆续开设古籍保护相关专业,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古籍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过去以经验为主的古籍保护理念也逐渐走上了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要开展科学系统的研究,材料性能的测试分析必不可少。由于纸张常用的检测方法大多是有损测试,无法用于珍贵的古籍,开发新的无损检测技术成为打开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之门的关键。

得益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一些无损的光谱和色谱技术已逐步在纸张检测分析中获得应用。不过整体而言,这类手段还比较有限,能够测定的指标并不多,无法对古籍纸张各方面性能实现充分覆盖。过去古籍保护研究属于小众领域,这方面的开发和尝试比较少。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未来还需开发更多能够应用于古籍原件的无损分析技术,只有解决好这个关键,针对古籍载体本身的科学研究才能得以施展。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基础性问题之外,在古籍保护实践工作中,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些老问题。这些老问题几乎贯穿在日常工作当中,尽管目前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法,但当下的方法并不符合科学保护的要求,或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这类问题的存在,一部分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替代方法,也可能是由于科学研究没能跟实践有效结合。这类问题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其负面影响产生的过程非常缓慢,短时间内不易观察到明显的危害。例如纸质文献永久保藏的适宜环境,修复材料、装具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等。

由于这类问题短时间没有迫切解决的需求,往往容易被习惯性忽视。从长期来看,当这种慢性不显见的影响累积到一定程度被发现时,对古籍文献造成的危害往往会比较大,而且这种伤害大多是不可逆的。以保藏环境中的温湿度为例,传统上一般认为纸张应在中湿度环境保存,这样能够维持其良好的韧性。但近年有学者研究表明,湿润环境会加速纸张内部纤维素的降解,造成纸张快速酸化老化,甚至引发纸张表面长黄斑、长霉等问题。这些老问题的忽视以及在技术领域的争议,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基础研究的深度不够。只有弄清楚温湿度对纸张保存的影响,准确把握文献流通与永久保存对环境的不同需求,依靠详实的研究数据找到最佳的保存方案,才能对这一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过去我们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献保护领域的投入力度有限。如今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于珍贵文化典籍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些典籍的保护工作,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跟传统的经验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国外同行曾经走过的弯路,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稳步开展和推进相关研究。

总而言之,古籍保护是文献学、管理学、数字技术跟环境科学、材料学、化学分析、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层面诸多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基础研究之上,把根本性的问题弄清楚,把关键的问题尽早攻克,把容易忽略的老问题研究明白,才能为古籍文献实践工作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才能推动古籍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 (来源:新华网;作者易晓辉,系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相关新闻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 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尹光华正在修复古籍。 于晶 摄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古籍是文化的承载,岁月的见证。古籍经千百年的保存,残破不可避免,破损严重的古籍千疮百孔,纸散字碎,无法翻阅。那么,如何让这些残破的古籍得以继续保存呢?8月7日,记者走进宁夏图书馆,探寻古籍修复的秘密。  ...

泉州“文保”群星璀璨 五大类别945项构成厚实家底

台海网8月8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的“文保”家底引发越来越多人关注。记者采访中获悉,截至目前,泉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全部五大类别。 据介绍,在漫长的千年岁...

国家图书馆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古籍保护【组图】

6月17日,游客在国家图书馆参观“《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   6月1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签约暨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初期启动资金1000万元,用于国家图书馆中华珍贵古籍修复和专业人才培养、古籍活...

内地力量渐成敦煌石窟“供养”主力 线上线下聚力文化守护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2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敦煌文化近年来深入人心。持续传承了千百年的敦煌石窟“供养文化”也得到了新的探索与发展,在海外善款长期不绝的基础上,中国内地各界力量逐渐成为“供养”主力。   当日,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敦煌莫高窟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款50万元(人民币,下同),用于保护...

科技守护文明:中国古籍“回家”之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近代以来超过400万册中国古籍由于种种原因流散海外。   阿里巴巴达摩院、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近日公布,他们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教会了AI识别中国古籍,将它们以数字化的形式接回故土,置于网络公益平台,向所有人开放。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汉典重光”,意为让失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