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探访古籍修复师:用匠心“医治”古籍 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尹光华正在修复古籍。 于晶 摄

  尹光华一边介绍古籍修复知识一边修复《近思录》。桌面上摊着一张反面朝上的书页,只见她用毛笔蘸水润湿书页,用小镊子将破损部位舒展开来,再用毛笔蘸着浆糊,一笔一笔刷在破损的边缘处。说话时,手下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小心。随后,她拿出桌子上经修复后压平的书页,不仔细找根本察觉不到“补丁”的存在。

  暗黄的残页,是时间的痕迹。尹光华耐得住寂寞,用一双巧手和古籍修复的匠心,让古老的文字、泛黄的纸张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类似这样的书页十几分钟便能修复好,但前期打浆糊要花一些时间,外面买的浆糊有漂白剂和防腐剂。”为防对纸张造成损伤,修补时所用到的浆糊都是尹光华手工调制。尹光华表示,这些年来,她累积了不少古籍修复的经验,古籍存在的问题她凭经验就可判断出来。此外,她还会抽时间研习古籍,学习纸张理论知识。

  有时候,为修复一本残缺严重的古籍,尹光华一坐就是一整天,而这一整天却只能修复一到两页古籍。正因如此,古籍修复这个行业鲜有人问津,而尹光华却坚守了40年。

  “古籍留存至今,虫蛀、发霉、酸化、断线等“伤病”是常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修复古籍要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尹光华说,“修旧如旧”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较为繁杂,处处都是讲究。每拿到一本古籍,尹光华首先要查看并记录破损情况,同时制定修复方案,再据方案对古籍进行清洗、配纸、修补、锤平、去边、压实、装订……整个过程前后有几十道繁琐工序。“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小心翼翼、屏息凝神。”尹光华笑言,一个喷嚏、一次深呼吸,都可能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古籍修复容不得任何失误。

  尹光华表示,一本破损严重的古籍,要耗费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彻底“复原”。而在40多年时间里,她先后修复了1991年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出土的5.74米长的佛经长卷和《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一批珍贵的古籍藏书。如今,仍有一大批古籍“等”着她妙手回春。

  “有些书再不修就灰飞烟灭了,我要尽可能地修复它,让它活得更久一点。”她告诉记者,全国约有5000万册古籍,至少有三分之一要修。尹光华说:“未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修复更多濒危古籍,进而为这些文化瑰宝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永续利用、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来源:中新网;记者 于晶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泉州唯一古籍修复师 12年抢救70多部清朝中后期以来的破损藏书

破损的藏书,沙石粘住书页。 台海网7月2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办公室里有锅有盆有电磁炉,有针有线有剪刀,有锥子刷子和锤子,有起子镊子甚至有牙医刀……这是一个什么神奇的工作岗位呢? 程斐然老师每天和这些五花八门的工具打交道,她是泉州目前唯一的古籍修复师,在泉州市图书...

国家图书馆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古籍保护【组图】

6月17日,游客在国家图书馆参观“《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   6月1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签约暨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初期启动资金1000万元,用于国家图书馆中华珍贵古籍修复和专业人才培养、古籍活...

科技守护文明:中国古籍“回家”之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近代以来超过400万册中国古籍由于种种原因流散海外。   阿里巴巴达摩院、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近日公布,他们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教会了AI识别中国古籍,将它们以数字化的形式接回故土,置于网络公益平台,向所有人开放。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汉典重光”,意为让失落的...

“护书人”让藏文古籍“重生”【组图】

这是一场持续了近九年的“抢救”,古籍专家们朝夕必争只为让几近损毁的珍贵藏文古籍早日“重生”。当下,这场和时间的“角力”仍在继续。   2013年10月,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白嘎寺发现了大量珍贵的藏文古籍散叶,抢救性保护工作随即展开。历经挖掘、整理、修复、数字化...

全国累计发布古籍资源达7.4万部(件)

第二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等10家单位,21日在京联合发布古籍数字资源。   本次联合发布新增古籍资源1700余部(件),目前全国累计发布古籍资源达7.4万部(件)。本次新增发布一批藏文和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