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B站氛围的教师转变思路成趋势
自2018年开始,多位学者逐渐在B站、快手、抖音等新流量平台上“破圈”,2020年的疫情让这一现象变得更加普及。和传统的课堂不同,教师在三尺讲台之外找到另一种更加平等的发声渠道,收获了一批“云学生”。
如何融入B站氛围?部分UP主捕捉到了Z世代耳熟能详的热点话题,于赓哲借助热映电影中的片段,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校教授尤静波则将授课内容和当下流行乐坛的热点人物结合。
部分UP主在授课内容和条理性上做改变。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中文系课堂上的经典篇目。B站上的年轻人来学习,想聆听的不仅是父子情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在B站课程中对那个年代的父亲的权威、父子两代人复杂的亲情关系进行分析,让大家耳目一新。伴着倪文尖的解读,网友在弹幕上回忆自己与亲人交往的点滴,有自责也有对亲子关系的反思。有网友表示,这节课是文学上的洗礼也是人生境界上的升华。
倪文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他在大学的《语文名篇研习》课上也讲过《背影》,此次他给B站录制视频课程时,为了更好地面对想象中更多元的听众,在内容的结构化和条理性上做了调整, “在讲课中让自己更兴奋,动作也更夸张一些,节奏也比当面授课更快一些,而收获的反馈也更多更有意思——很多网友感慨,看了视频更理解父亲了”。
此外,也有部分教师的授课内容或风格与充斥着碎片化、二次元、娱乐化等元素的流量平台格格不入。鉴于流量平台上的知识内容的生产逻辑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师们不得不转变思路,甚至需要如产品经理一样思考授课内容,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心态来授课,并接受弹幕上的评论甚至质疑。
学者提醒碎片化、简化知识代替不了系统学习
相比传统课堂,B站的课程更类似一种短平快的知识传播方式,善于把握受众心理,让受众更容易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所需要的点。网络平台的授课能否取代传统课堂?在业内人士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何在?正如倪文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 “大学课堂上的知识的架构是系统性的,而B站更多是随机性和碎片化的,B站课程确实是很好的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授课。”所以说,当化身网友的学生登录B站,通过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看直播学习,一般是难以系统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传统课堂上不仅知识系统性更强,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问一答、组建兴趣小组等多种方式教学相长,并以此激励学生深度思考。同时,教师在B站上授课面对的听众更多元性,不得不将复杂的专业术语变得通俗,简化了知识,对于学术的严谨性也有极大的挑战。
专家同时指出,网络学习对于学生的自觉性有着更高的要求。Z世代的创造和自我表达能力十分优越,他们前一秒可以是课堂上接受老师长篇大论的乖乖学生,后一秒就成了弹幕迭出、无拘无束地发表个性见解的网友,B站给了他们脱离传统课堂场域的机会。但是,如果真要在B站学习而非简单休闲娱乐,那就得首先调整为学习者的心态和姿态, “需要自觉地、有定力地去作出选择和判断”。
(来源:文汇报;记者 汪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