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内地力量渐成敦煌石窟“供养”主力 线上线下聚力文化守护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2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敦煌文化近年来深入人心。持续传承了千百年的敦煌石窟“供养文化”也得到了新的探索与发展,在海外善款长期不绝的基础上,中国内地各界力量逐渐成为“供养”主力。

 

  当日,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敦煌莫高窟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款50万元(人民币,下同),用于保护莫高窟第328号唐代石窟,共同守护传承中华文化瑰宝,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工银安盛人寿总裁吴茜在捐赠仪式上表示,此次捐赠只是一个起点,今后还将在公益活动等多个领域,与敦煌研究院和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一起探索更多合作模式,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守护和传承贡献更多力量。

  “近年来,敦煌石窟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如工银安盛人寿的善款相助。”张先堂说,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得到了来自日本、美国、英国、香港等海外善款的不间断资助。随着近年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从企业、机构、到个人,他们逐渐成为“供养”敦煌石窟的中坚力量。

  从事多年敦煌学研究的张先堂说,从公元4至14世纪,古代敦煌从地方长官、世家大族,到平民百姓,从出家僧尼,到俗家弟子,都基于虔诚的佛教信仰,富人“财舍七珍”,贫者“减割衣食之资”,奉献资财,佣工匠,开窟造像、绘制壁面,持续千年绵延不断,留下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艺术宝库。

  为营造敦煌石窟而奉献的敦煌先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供养人”。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近年来,内地关注敦煌文化的群体越来越大,资助其保护发展的行业领域范围也越来越广,大家通过“线上+线下”的不同途径,表达着自己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敬意和守护。

  杨秀清表示,为了将每一份对于敦煌石窟的爱心都深刻铭记,敦煌研究院已计划在莫高窟窟区外划设一片“功德林”,让更多游客在休息之余都能“睹物思人”地了解每一位“现代供养人”,也希望能将这份爱心持续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敦煌文化的守护中来。(来源:中新社 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

相关新闻
祁连山下的岩画“守望者”

今年45岁的杜成峰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祁连山脚下一个土生土长的普通牧民。然而在过去的近20年里,放牧已经不是他主要的工作,另一份事业成了他的毕生追求:寻找和记录甘肃省内的岩画。   1997年,他在一次放牧中偶然发现刻在自家牧区岩壁上的图案,一下就被这些古老生动的岩画深深吸引。起初,他只是出于兴趣不断临摹,后来,随着对这些代表着“...

敦煌文物保护入“深水区”:AI病害识别技术为壁画“看病”

敦煌研究院19日披露,该院当日与腾讯签署新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引入AI病害识别技术、沉浸式远程会诊技术等,为敦煌壁画“看病”及实现远程文物会诊,助力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   双方将加强与海外敦煌文物收藏机构的文化交流,推进藏经洞文物的数字化呈现和传播,进而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还将基于现有成果扩大新文创合作...

百余专家学者聚敦煌莫高窟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

11月7日,“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 冯志军 摄   “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7日在敦煌莫高窟开幕。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

龟兹石窟文化遗产保护 展现丝绸古道沧海桑田【组图】

新疆龟兹石窟群中久负盛名的克孜尔千佛洞(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于涛 摄   在天山南麓的新疆阿克苏地区,800多个石窟静静矗立于山巅崖壁,眺望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与荒凉。1700多年来,这些石窟见证了丝路古道的繁盛和汉唐文化的传承。   800多个石窟形制各异,大的劈山...

厦门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将迎来四审

台海网4月1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市人大常委会即将对《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进行第四次审议。连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东带队到同安、翔安开展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立法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苏颂公园水运仪象台、文笔塔公园、旧县衙、朱子书院、芦山堂、珠光青瓷文化展馆、北辰山开闽王文化广场、古龙酱文化园、莲塘宋江阵博物馆、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