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网端再造“新敦煌” 千年古迹拥抱数字化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海报上,带着虚拟眼镜的人物头像格外醒目,清晰勾勒出博物馆数字化趋势的未来图景。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持续蔓延的当下,数字化对于博物馆发展来说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近日,敦煌研究院、法国吉美博物馆和腾讯公司联合开展线上跨国研讨会,围绕“文物数字化的未来”“文物数字化共享、传播与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全球文博机构共同分享数字化发展的实践成果与经验。

 

  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通过新媒体让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看到,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谈起文博机构如何推进数字化时如是说。

  敦煌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作为“守门人”,赵声良最为记挂的是文物不可逆的衰退,“不是大片脱落,是颗粒化的渐渐损坏。一年、两年看不出;十年、二十年,颜色明显变淡。”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时任院长樊锦诗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存、利用石窟文物。赵声良回忆,最早是用胶片相机记录壁画,因胶卷保存也会褪色,为保证图像清晰,每张照片只能记录很小的画幅,一张壁画需要成千上万张照片拼接。30多年过去,伴随技术进步,如今采集的图像已达十亿、百亿级像素,完成数字化采集的洞窟累计也有200多个。

  掌握数字化资料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利用。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将数字化资料制作成影片供游客们欣赏,给予他们完整、沉浸式的体验。

  “这一举措的好处出乎想象。”赵声良说。敦煌石窟前些年的游客接待压力始终不小,游客往往集中在中午时段涌入,不但造成拥挤,激增的热量和二氧化碳也可能对石窟壁画带来伤害。藉由数字展示中心的数字化展映,莫高窟大大推动了游客预约、有序参观。

  此后,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探索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例如对外展览方面,过往面临实物重、运输贵、保护难的问题,就连不少临摹品都是不便移动的珍贵文物,一年组织2至3次外地展览已属不易。后来,无论是3D打印出洞窟框架、1:1还原莫高窟真实场景,还是利用数字化投影,动态展示壁画效果,“活”起来的敦煌都受到参观者们的交口称赞,组织外地展览的次数也增加至每年十余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民营博物馆面面观:分享、困境与希望

朱晓辉忙了好一阵子的“红色报刊文献展”如期于5月18日在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开馆,当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他是这座博物馆的执行馆长。“我们专门策划这个展览迎接国际博物馆日,将馆里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报纸、期刊、文献向公众展出,展览将持续至国庆节后。”   图为洛阳金石...

福州鼓楼区博物馆数十件珍藏首次集中展示

台海网5月19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 18日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文朗诵会在福州温泉博物馆举行,同时鼓楼区博物馆数十件珍藏也首次在福州温泉博物馆集中展示。   18日的诗文朗诵会,为市民送上了一场华丽的听觉盛宴。当日,鼓楼区博物馆的瓷器、书画、寿山石雕等数十件珍藏文物,首次在福州温泉博物馆二楼临时展厅集中展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

国际博物馆日 传统文化进校园

台海网5月19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泉州各地开展一系列专题展览、互动活动。市申遗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博物馆进校园”系列活动,“童心飞扬刺桐城”长卷绘画、陶瓷拉坯、南宋海船DIY、福船彩绘艺术、陶瓷彩绘、掌中木偶制作、文物拓印体...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香文化系列展演活动

“心香久远”香道文化展演。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供图 展览吸引了许多感兴趣的市民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供图 台海网5月19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金韵含香——青岛市博物馆藏铜香炉展”,展出汉朝到明清共71件(套)铜制香炉。 展...

国际博物馆日:“非遗”泉州提线木偶戏亮相福建民俗博物馆

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二级演员吴伟宏(左一)向观众介绍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 记者 刘可耕 摄 泉州提线木偶戏《钟馗》 吸引观众眼球。 记者 刘可耕 摄 现场一名女性观众上台体验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 记者 刘可耕 摄 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二级演员吴伟宏精彩表演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