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探访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一针一线“对话”千年历史故事(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据赵喜梅介绍,修复文物纺织品所用的绉丝纱比头发丝还细。 高展 摄

  赵喜梅用磁块平整着文物说:“这件剑臂的刺绣精细到每厘米长度内10个针脚,纹样是团窠联珠纹,这种纹样是典型的波斯萨珊文化风格,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期,团窠联珠纹内的野猪纹和翼马等造型更体现出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据介绍,纺织品文物修复方法较多,但目前国内外较为广泛使用针线加固法,它是运用缝制服饰的针线技术来修复纺织品文物,这种方法通常在纺织品文物背后或表面加衬一层现代织物,通过针线,将两层或多层织物缝合,以起到加固文物破损部分或整体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针线修复法是一种可再处理的方法,即修复部位的材料在将来必要时可以拆除,从而恢复文物原状。

  “大多数的纺织品文物比较脆弱,对于较为糟朽的纺织品文物,因为牢度较差,使用皱丝纱包覆,沿着文物破损或开裂的边缘对绉丝纱和背衬进行固定,把文物包裹在两层织物里面,起到保护加固作用。”赵喜梅说。

  “当一件不成型、污染、破损严重的纺织品文物经过保护修复展现出新的面貌的时候,很有成就感。”赵喜梅说,保护修复的过程不仅可以研究文物的纹饰,也可以探索文物后面的故事,有时还可能发现一些新的资料信息进行研究。

  “眼睛酸痛时才会停下来休息休息。”同为纺织品修复师的王菊已经修复十余件纺织品文物,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更像医生,只不过患者是一件又一件古老的纺织品文物。

  修复过程中,为了文物形制的准确,不仅需要仔细思考,还要翻阅大量资料,寻找依据。另外,为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静不下心来,就一步都坚持不了”。因此,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耗时较长,需要格外仔细认真,才能高质量完成每一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用一针一线修复千年丝绸上的“缺失”,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也在一次次与文物亲密接触中,探访着纺织品文物背后的每一个故事。(来源:中新网 高康迪 高莹 高展)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90后”文物修复师:修旧如旧 补纸不补字

“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 吕明 摄 中新网福州4月8日电 一张纸、两支毛笔、一碗浆糊、一碗清水,4月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人文化宫内,“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一举一动都十分小心...

圆明园首次修复琉璃构件

日前,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首次对出土的5件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以“再现”盛时西洋楼多彩的园林景观。   除了琉璃构件,“修复1860”第三期还将修复24件瓷器。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圆明园出土的瓷器碎片高达10万余片,大部分为清代官窑瓷器,涵盖青花、粉彩、釉里红等20多个釉彩种类。经过两期修复,现已完成青花缠枝莲瓷...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

12月24日,在圆明园管理处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员对出土瓷片进行预拼接。   日前,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此期将首次对西洋楼遗址出土的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西洋楼是一组欧式园林建筑,同时也是中西合璧的艺术杰作。其中镶嵌于建筑外部的琉璃可能...

“90后”瓷都“时间”修复者:重现古瓷之美

在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刘蓥正在灯光下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清理瓷器碎片断面,不时用修复刷清扫杂质。“瓷器碎片清洗必须非常细心,要在清理掉杂质的同时,保护好碎片本身。”她说。   今年24岁的刘蓥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一名文物修复师,她的主要工作是将瓷器碎片进行清洗、拼对、粘接,最终将残损的瓷器复原成型,最大程度恢复其历史原貌。   “修复瓷...

陕西修复东汉时期青铜摇钱树【组图】

这是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修复后的东汉青铜摇钱树(8月18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在陕西省宝鸡市郭家崖墓地出土的东汉青铜摇钱树(2018年1月19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陕西省宝鸡市郭家崖墓地的东汉墓葬砖结构(2018年1月2日摄)。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