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探访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一针一线“对话”千年历史故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一块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纺织品,已经黯淡无光、支离破碎,很难看出它原先的模样。为了保护它们,纺织品修复师要将这些“面目全非”的纺织品进行修复。

  4月下旬,赵喜梅正在修复南北朝时期纺织品文物。 高展 摄

  采集信息、检测、消毒、清洗、平整、背衬染色、针线加固……记者近日走进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实地探访纺织品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据了解,每一件文物纺织品在修复之前,都要经过一系列修复准备,并制作修复方案、上报相关部门,等方案申报批复后,才可着手修复。

  目前,该修复中心共有4名纺织品修复师,自从建立纺织品保护修复工作站以来,已完成4个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数十件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通过保护修复的纺织品文物形制、纹饰更清晰,色彩更鲜亮,提高了观赏价值,更为古代纺织工艺、装饰艺术等研究提供了线索。

  “刚拿到这件文物的时候已经完全变形,皱皱巴巴,上面全是污渍”。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纺织品修复师赵喜梅在工作台旁坐着,身穿白大褂,戴着放大镜,手里拿着镊子和针线,正在修复南北朝时期的一件联珠动物纹刺绣剑臂,“这件纺织品剑臂的缝合处已完全开裂,只留下针眼,但清晰的针眼是修复缝合的依据”。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90后”文物修复师:修旧如旧 补纸不补字

“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 吕明 摄 中新网福州4月8日电 一张纸、两支毛笔、一碗浆糊、一碗清水,4月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人文化宫内,“90后”文物修复师瞿超正低头手工修复民国时期影印的古籍《春秋繁露》,一举一动都十分小心...

圆明园首次修复琉璃构件

日前,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首次对出土的5件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以“再现”盛时西洋楼多彩的园林景观。   除了琉璃构件,“修复1860”第三期还将修复24件瓷器。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圆明园出土的瓷器碎片高达10万余片,大部分为清代官窑瓷器,涵盖青花、粉彩、釉里红等20多个釉彩种类。经过两期修复,现已完成青花缠枝莲瓷...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

12月24日,在圆明园管理处考古工作站,工作人员对出土瓷片进行预拼接。   日前,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此期将首次对西洋楼遗址出土的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西洋楼是一组欧式园林建筑,同时也是中西合璧的艺术杰作。其中镶嵌于建筑外部的琉璃可能...

“90后”瓷都“时间”修复者:重现古瓷之美

在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室,刘蓥正在灯光下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清理瓷器碎片断面,不时用修复刷清扫杂质。“瓷器碎片清洗必须非常细心,要在清理掉杂质的同时,保护好碎片本身。”她说。   今年24岁的刘蓥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一名文物修复师,她的主要工作是将瓷器碎片进行清洗、拼对、粘接,最终将残损的瓷器复原成型,最大程度恢复其历史原貌。   “修复瓷...

陕西修复东汉时期青铜摇钱树【组图】

这是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修复后的东汉青铜摇钱树(8月18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在陕西省宝鸡市郭家崖墓地出土的东汉青铜摇钱树(2018年1月19日摄)。 新华社发   这是陕西省宝鸡市郭家崖墓地的东汉墓葬砖结构(2018年1月2日摄)。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