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分餐制”
上述铜染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引发了人们对“分餐制”的讨论。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分餐制。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从考古视角介绍说,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
古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小食案,案上放着食具,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筵席”正是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对设席之法,《周礼》有明确记载:“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
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考古发现的汉墓壁画及画像石砖等实物和绘画资料,就可见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场景。
《陈书》里讲了一个故事:国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陈宣帝宴饮时,将摆在面前的肴馔悄悄藏到怀中,带回家孝敬老母。
皇帝知道实情后很感动,下令以后御筵上的食物,凡是摆在徐孝克面前的,他都可以大大方方带回家去。有观点认为,这说明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的筵宴还维持着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古代:从“会食制”到合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的进餐方式悄悄发生了变化。曾有专家提到,高桌大椅的出现和应用,是中国古代由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官方网站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并先后建立政权,使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相关礼仪制度受到一次次强烈冲击。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后来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导致传统席地而坐逐渐被更轻松的垂足坐姿取代。围桌就餐的形式也慢慢开始普及。
研究表明,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人已基本抛弃席地而坐,最终完成坐姿的革命性改变,也直接影响饮食方式由分餐向会食的转变。
当然,在上述过渡时期还存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也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后来,气氛热络的合餐制逐渐被人们接受。《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中提到,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
其实,整体来看,无论是中国古代贵族的祭祀宴饮,还是普通人的一日三餐,饮食文化见证着历史,也记录着真实的烟火人间。(来源:中新网客户端 记者 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