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食官”铜染器,有啥用?
这场展览中吸引观众们目光的,除了“南宫柳”铜鼎 、东汉庖厨画像砖等颇具代表性的文物,还有汉代人用来烤肉的铜烤炉,以及能反映古人分餐制的“清河食官”铜染器。
该铜染器体型并不算大,由炉及耳杯两部分组成。炉侧口沿下刻铭文:“清河食官,右般(盘)重六斤十两。”炉上承耳杯,杯侧刻铭文:“清河食官,右,重一斤十一两。”
据报道,“清河食官”铜染器是位于今山东、河北一带的西汉时期清河国的食具,也是汉代的一种涮食工具。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以酱、盐等调味品为佐料,这些佐料是放在耳杯中的。
用濡法制作肉食,在汉代较常见。先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然后再蘸调料加味,染杯中盛的就是调味的酱汁。
汉代出土的青铜染器体量都很小。染器的设计反映了汉代的一种饮食习俗,即当时的人们是分餐制,宴饮时是一人一炉,随涮随吃,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微博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