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文艺星开讲|陈星灿:以考古之光,照文明之源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核心阅读:

考古的魅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出现在眼前的东西是什么,会让你永远处于期待之中。

考古是一门“发现”的学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探究中华文明源头的历程中,我们的队伍日益壮大,各学科的专家一起攻关,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满载挑战和收获的2020年即将走到尾声。在岁末年终之际,人民网文娱部推出“文艺星开讲”年终特别策划——“收获2020”,邀请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人,聆听他们这一年的感悟与心声,回顾这段不平凡的时光,感受文化赋予人的精神力量。

第五期邀请的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2020年,“考古中国”发布多项重要考古成果,启动实施夏文化研究(2020-2024)等7个重大项目;浙江井头山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叩问厚土、仰望星辰,广大考古工作者既着眼当下、又谋划长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人民网文娱:“考古中国”今年通报了多项新发现,其中哪一项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陈星灿:今年每一项新发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考古新发现虽然是今年向社会公布的,但其实每一项背后都有着漫长的发掘和研究历程。而且发掘如果花上一年,做研究的时间会更久。考古本身是一门“发现”的学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了发现,我们才能说话;没有,我们就说不了。我们每一个阶段的结论的背后都是证据。

考古的魅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出现在眼前的东西是什么,也很难发现完全重样的东西。有时候,在你心中多年悬而未决的一个疑问,可能在下一次发掘时,就得到答案了;脑海里一个未经证实的猜想,突然就被证实了,可能还是一位千里之外的同仁,他发掘到了某样东西,就把你自己的猜想给证实了……考古就是这样,让你永远处于期待之中。对于考古人来说,前面永远都有下一个新发现。

人民网文娱: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您认为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星灿:考古实证了中国有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众多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多样的地区文化传统的存在和多区域文明的共同发展,不仅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时期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历史观。

而且,考古不但可以证实文献的一些记载,还能重建甚至复原那些被文献忽略的过去。虽然夏商时代的晚期已经出现文字,但是要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仅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举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需要考古学家不断地发掘,才能把消失的历史拼凑出来。可以说,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几乎全部要依赖考古学家的辛勤劳动;有了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也因有了考古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立体。

因为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有很多细节尚待厘清,所以探究文明源头的工作我们会继续做下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继续推进,队伍也日益壮大,汇聚了各个学科的专家。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在一共几百人,大家一起攻关,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人民网文娱:如今,考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向大众科普考古知识?

陈星灿:考古是一门非常严肃的科学。广义来讲,它属于历史学,但又和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学不一样。考古主要是通过实物进行研究,而不是书籍上记载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如果挖掘出了人类的遗骸,就要研究这个人的性别、健康状况等,还会涉及到DNA的鉴定、病理学的研究……可见,考古学离不开多学科的合作。只有多多接触,多去看一些有关考古的书籍,你才能对考古学有一定的认识。我想,如果接触得少、读书也不多,不要说考古了,任何一门学问,你都很难对其有深入的了解。

人民网文娱:如果请您寄语年轻一代的考古工作者,您想对他们说什么?

陈星灿:与其他学科相比,我们国家的考古学其实还是比较年轻的,到明年也才一百年。广袤的大地之下还有很多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希望年轻的考古工作者都能好好地把这门研究做下去,并且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更好。(韦衍行

(来源:人民网)

相关新闻
天天学习丨一座有故事的院落 习近平曾这样保护

福州繁华闹市中,静立着一座古朴的院落。历经百年沧桑,一度支离破碎,是一场特殊的“缘分”,改变了它的命运。 这里是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回忆到的“杨桥巷故居”,也是冰心在《我的故乡》中用细腻笔触描绘的令她魂牵梦绕的“父母之乡”。 这座故居记录了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的生...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充分阐明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鲜明指出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前进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文章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考古中国”最新进展:聚焦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重要发现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聚焦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重要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30日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2项重要考古成果。   白石崖溶洞遗址早年出土一枚古人类下颌骨化石,经体质人类学、古蛋白和铀系测年技术分析,确认为距今约16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2018年至2019年发掘期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