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道”的含义是“大化”吗——亦谈《大宗师》中“道”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光明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文学争鸣】

  “道”无疑是《庄子》中最重要的概念,由于该书采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的独特论说方式,对于“道”究竟为何物,几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锺陵先生提出,“道”的含义是“大化”,是“从大化周流的生死观上滋生出来”的(《大化》,见2019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可谓新见迭出,让人耳目一新。然而掩卷之余,不免令人产生诸多疑问,现梳理一二,以就教于方家。

“道”与“大化”未可同日而语

  王锺陵先生在文中提出:“上引这段话中的‘道’字,是承上文‘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而来,其含义自当是指大化。这是从大化周流的生死观上滋生出来的‘道’。”既然提到了“道”是承上文而来的,我们不妨引出“上文”,看看“道”究竟所指何物:“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大宗师》)

  从文意来看,这段文字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万物变化永不停息,偶然为人不值得高兴,因为人形终将很快化为异物;人当效仿“化”背后的原因,也即“一化之所待”。可见,“化”是天地万物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的一种现象,“道”才是“一化之所待”者,亦即天地万物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二者未可同日而语。

  此外,王锺陵先生对“大化”的解释,还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处。例如,文中一方面认为“大化是万化的总汇与抽象。它不是实体,也不是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提出“天地者,万物及人类所赖以生息的依凭,也是大化的产物,非固有者也”。一谓“大化”“不是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源”,一谓“天地者……也是大化的产物”。那么,“大化”究竟产不产生万物?着实让人困惑。

“道”为天地之本源,“化”为万物之共性

  既然“道”为“大化”的观点不成立,那么《大宗师》中“道”之所指究竟为何物?我们认为,在老、庄哲学体系中,“道”实为天地之本源。《大宗师》对此言之凿凿:“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 细加解读,这段文字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自古固存,虽无形无为,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有情有信”,成玄英疏曰:“明鉴洞照,有情也。趣机若响,有信也。”道“无为无形”,成玄英疏曰:“恬淡寂寞,无为也。视之不见,无形也。”这句紧承上句,说明“道”是宇宙中的客观存在,其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天地万物无一刻能摆脱“道”的作用,但“道”无心为之,故称为“无为”。

  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它自己产生自己,其来源无法追溯,未有天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这是庄子在追问天地万物的本源后,试图给出的答案,堪称一种带有哲学本体意味的假设。

  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创造出了天地万物。正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言:“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其次,“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是强调道无处不在、万古常新。诚如郑开《庄子哲学讲记》所言:“‘道’不是一个‘在’的‘东西’,既不‘在这儿’也不‘在那儿’,而是无所不在,无形但却起作用。”

  最后,“道”无法用言语说明,它只能靠个体去体悟、去把握。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这既是在说明“道”的存在真实无妄,同时也在强调“道”的非实体性;它只能诉诸个体的主观体悟、直觉把握,而无法如“物”一般置于眼前。

  倘若说“道”是天地之本源,那么“化”则为万物之共性。“化”在《庄子》中共出现了70多次,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庄子》中的“化”大致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其一,“化”的含义是变化,是天地万物具有的一种共同特性。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无一刻、无一处不在变化。而万化之中,最大者为生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由考察“气”之聚散过程,庄子得出了生死一体,二者循环互“化”的结论。

  其二,“化”是事物的现象,“道”才是现象背后的动因。《山木》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成玄英疏曰:“禅,代也。夫道通生万物,变化群方,运转不停,新新变易,日用不知,故莫觉其代谢者也。既无日新而变,何始卒之有耶!”可见,“道”才是“化其万物”背后的动因所在。

  综上,在《庄子》中,“道”是天地的本源,它产生并主宰世间万物;“化”则是万物之共性,唯有“道”才是“化”背后的动因。换言之,“道”在哲学意义上远高于“化”。王锺陵先生提出“道”的含义是“大化”的观点,实则否认了“道”在庄子哲学中的本体属性。如此,庄子哲学将不再具有探讨万物本源的性质,而成为一种仅仅聚焦于世间万物现象之上的学说,这无疑是对庄子哲学的一种矮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庄子眼中的颜色

《庄子》中“五色”归类   先秦诸子对色彩的解读,体现出他们的哲思和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孔子曰“非礼勿视”,不符合礼制的不要看,主张以礼来规范色彩的使用,推崇的是“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墨子用“墨”作为姓氏和命名墨家学派,用黑色彰显哲学理念。老子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以黑、白两色表现自己的处事原则和阴阳观念。   作为道家代...

厦庄子文化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庄舒媛当选新一届会长

台海网1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沈华铃 通讯员 庄温泉)1月11日,厦门市庄子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召开,大会审议通过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章程》修改草案和大会选举办法;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和领导班子,庄舒媛当选新一届会长。   五年来,厦门市庄子文化研究会通过多领域、多渠道地开展庄子文化的研究,多次...

投资金山、爱看《庄子》,这位在上海打拼18年的女台商,为何能获评市三八红旗手?

蓝天白云,阳光和煦。我来到虹桥枢纽附近的台资企业竞衡集团总部,访问获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的张简珍董事长。一提起这件事,一脸兴奋的张简珍接过话茬:“这是上海妇女界的最高荣誉。我喜欢这个称号并感到荣耀,我也十分珍惜这份荣誉。” 这是上海首次为在沪女台胞颁发此荣誉。她之...

林黛玉:傲骨之外多了一点傲气

对不少读者来说,喜欢林黛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超凡脱俗。在《红楼梦》中,她似乎比贾宝玉还要蔑视功名富贵,不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而且有“孤标傲世偕谁隐”之句,表现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但也有看法认为,黛玉的“孤傲”是孤芳自赏,是到处树敌,是不通人情...

中国文化里留着“庄老”烙印

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汪涌豪   编者按:作者在建投书局举办的读书会上,以“道家思想中的哲学智慧”为题作的演讲。   不以年代顺序称“老庄”而多称“庄老”   老子姓李名耳,“耳”字颇有深意,看繁体“聖”字,上半部左“耳”右“口”,下半部是“王”,似暗示吸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