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京韵大鼓(少白派)赫然在列。那么这一非遗项目现在发展现状怎样?在传承过程中,有哪些特色和优势需要保持?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少白派传承人白慧谦、陈秀敏以及申遗传承单位石景山区文化馆。
教学
手把手教学生定弦等基本功
今年17岁的苏帅文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鼓曲专业学生。他最近在白慧谦老师指导下,学习京韵大鼓少白派代表曲目《七星灯》。
“这个曲目我已经学了前两个唱段,讲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求寿的故事。《七星灯》有少白派的特色,音乐优美,伴奏要掌握京韵大鼓的基本伴奏与随腔伴奏,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节奏速度不好掌握。”苏帅文说道。
他表示,正因为京韵大鼓少白派这门技艺不太好掌握,所以早在四年前就跟着白慧谦苦练基本功。白老师从最基础的单弦乐理知识讲起,如何捆指甲、定弦等等。上手后,白慧谦又教他单弦、京韵、梅花大鼓等多曲种的伴奏。
有时候在白慧谦家下了课,已是夜幕降临掌灯时分,白慧谦的爱人支文英就会给他做饭吃,临走时还往他手里塞个苹果。
除了给像苏帅文一样的戏曲学院的学生传授技艺,白慧谦还到石景山文化馆、回龙观的一些小学里给鼓曲爱好者授课。此外,他还在家里辅导外孙张鼎程学习京韵大鼓(少白派)。“我要让他脑子里有这些东西,他将来不一定干这行,但是必须要懂这些技艺。”
追忆
琴轴上挂装沙土罐头盒练臂力
在给学生传授技艺的同时,白慧谦也讲京韵大鼓少白派的发展史。京韵大鼓是北京民间说唱艺术的一个主要曲种,形成于清末,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从河北省河间府的木板大鼓演变而来。木板大鼓流入北京地区至少有200多年历史。
民国时期,京韵大鼓有刘(刘宝全)、白(白云鹏)、张(张小轩)三派。1917年,白慧谦的大伯父白凤岩为当年正在鼎盛时期的刘宝全演唱的京韵大鼓用三弦伴奏;三伯父白凤鸣则先跟着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学会运用气口和板身,14岁正式拜刘宝全为师。接着又向兄长白凤岩学习掌握声韵和唱腔。就这样,兄弟俩潜心钻研,改革创新京韵大鼓,在刘宝全传授给他们的20多段鼓曲的基础上,两人又创造了十多段新的京韵大鼓,如《击鼓骂曹》《红梅阁》《七星灯》《狸猫换太子》等,为区别白(白云鹏)派,而称“少白派京韵大鼓”。
白慧谦的父亲白奉霖是“少白派”家族第五胞弟,也是少白派的第二代传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军,打破了京韵大鼓“少白派”传统的家族式传承规矩,在部队开办起了培训班,培养京韵大鼓学员,徒弟有王玉兰、陈秀敏、刘建云等人。
“我从小就受少白派京韵大鼓耳濡目染。1960年8月份,13岁的我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那时团长正是我的三伯父白凤鸣,艺术指导是我的大伯父、著名的三弦圣手白凤岩,他给我开蒙,教我弹奏三弦。当时在三个琴轴上各挂一个装满沙土的罐头盒,就这样增加琴头的重量来锻炼我的臂力。”白慧谦坦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