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大秦赋》让不少人重新开始讨论两千多年前的那段历史。
在身处那段历史的人们中,李斯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他见证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同时也眼看着秦国渐渐分崩离析。
那么,见证了大秦兴亡的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他又做了什么?
制图:雷宇竺
“厕鼠”与“仓鼠”
年轻时的李斯,曾作过一个比喻。
厕所里的老鼠,不但所食肮脏,而且常常被人惊扰;而生活在粮仓里的老鼠,吃着很好的粮食,居住环境也宽敞干净,还不受人畜惊扰。
李斯得出的结论是:人过得好不好,要看他处在什么位置。
这是《史记·李斯列传》的开篇。在后世史家的研究中,这番言论往往被称为李斯的“仓鼠哲学”,也是贯穿李斯一生的线索。
在史籍中,李斯的早年经历并不清晰,但可知的是,他自称“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也曾做过郡小吏。前述这番“仓鼠之论”就是他身为郡小吏时的故事。
就像他口中的那只老鼠一样,李斯是不甘只做小吏的,他要改变他身处的环境。
于是我们在《史记》中看到,李斯先是到荀子门下学习统治天下的“帝王之术”,而后西向入秦。
当时已是战国末期,除秦之外,六国皆弱。按后世史家的观点,当时秦国面对的问题已不是如何灭六国,而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
李斯的意图也很明显,他想要成为那只“仓鼠”。因此他说出了“楚王不足事……无可为建功者”这样的话。
临别时,他对荀子说了一段话。总结下来就是,人应该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感到可耻,而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他能否摆脱卑贱的环境,由贫困转变为富裕,不论用什么手段。
制图:雷宇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