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今天为何要读经典(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光明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

主持人:刘勰《文心雕龙》说,经典乃“不刊之鸿教”,揭示了经典著作的永恒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这些2500年前产生的、在历史上曾经影响过中国的经典(主要是“六经”),今天还有价值吗?它们的“不刊”性在哪里?“鸿教”价值又在何处?

廖名春:刘勰讲经典是“不刊之鸿教”,非常有道理。经典之经,就是常,所以具有永恒价值。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说《周易》,庄子讲“《易》以道阴阳”,《系辞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都是讲看待事物,不能只从一个方面看,要从二元的角度、从阴阳的角度去看,这应该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周易》里面讲做人,非常强调“孚”,就是诚信;强调“同人”,就是团结;强调“大有”,就是庇护众生,共享共有;讲为人要做“谦谦君子”,不能骄傲自大。这些都是“不刊之鸿教”。《尚书》讲王道政治,讲“其命维新”,强调“慎德”也就是重德,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理念。《论语》里面有价值的就更多了,许多都是我们做人的准则,治国理政的良方。

李景林:“不刊之鸿教”,一是说经典有永恒价值,另外落在这个“教”字上,所以中国传统经典主要的内容和价值,我想就在两个字,就是“教化”。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的核心在什么地方?就是通过教化来达成人格的完成和人的存在的实现。《礼记·经解》里记载孔子的话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然后就讲到《诗》教、《书》教、《乐》教、《易》教、《礼》教、《春秋》教。“六艺”的核心点在于教化成德,而“六艺”又各有自己的着重点,不能偏执在一个方面。所以孔子又特别强调,研究“六艺”要能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游”字,“道”是根本,“道”表现在“德”和“仁”上,而贯通在“艺”里面。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只有把握住里边的“道”,传习“六艺”才不会偏执在某一个方面。当然,这个“教”的核心在于人心,所以马一浮先生讲“六艺之旨,散在《论语》,总在《孝经》”,要把六艺“统摄于一心”。这个“一心”就是我们的性德,性德出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外来的,这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

丁鼎:“六经”均是孔子整理和传承下来的经典,因而其思想内容应当具有某种统一性,“六经”思想内容的统一性可以“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来加以概括。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礼”具有统摄、贯通“六经”思想内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六经皆礼”这一命题虽然古人没有明确讲出来,但是应该说这个意思是渊源有自,可以追溯到《礼记》《史记》和《汉书》等典籍当中,比如《汉书·礼乐志》就明确指出:“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再比如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当中概括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也以礼为尤重。”而清末著名古文经学家曹元弼也有大致相同的看法,他在《礼经学》中讲:“六经同归,其指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也就是在曹元弼看来,“六经”思想的指归也是礼。由此可见,儒家经典文献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就是礼。

人们常常用“内圣外王”(《庄子·天下》)来指代或概括孔孟之道。所谓“内圣”就是指通过自身的修养培养成圣人水平的思想境界。所谓“外王”就是指对外实行王道,按照儒家的仁政理想和礼制思想来治理社会。先秦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孟子等人并没有直接讲过内圣外王这四个字,但其道德政治理想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内圣外王的思想。正如四库馆臣在《日讲四书解义》提要中所讲的:“内圣外王之道备于孔子,孔子之心法寓于六经。”内圣外王之道建构起安身立命的道德哲学与政治伦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内圣外王之道是古代儒家学派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在儒家经典所展示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作为内圣的延伸和展开,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其最高境界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与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儒家经典从不同向度,对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和论述。尤其是《礼记·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实际上就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阐述。

詹海云:隋唐以前是“周孔”连言,宋代以后是“孔孟”连言。隋唐以前重视的是经学的政典的作用,宋代以后则重视的是“四书五经”的教化作用。这两个作用都很重要。我认为儒家经典之所以如此被推崇,就是其既“尊德性”,又“道问学”,既有道德的操守,又能探求真理,主张充实学养,具有做事的本领,所以,能够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大学》是立本,示人为学之规模;《论语》是亲切,指示功夫在日用家庭之间;《孟子》是养气,一生坚守其志;《中庸》是究其精微。所以儒家经典的“不刊之鸿教”意义就是老老实实地做事、读书、做人。既要修为己之学,也要成己、成人、成物,我觉得这就是儒家的“不刊之鸿教”。

主持人:在儒家文明发展观里,文明其实就等同于礼。不过,“礼”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节文”。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礼的实质内容在仁和义,也在于事亲和从兄。事亲和从兄的文献就是《孝经》。如果从文献、从节文来说,“六经皆礼”没错,但如果从价值观或者从伦理方面来说,“六经皆孝”,或“六经”本于孝悌,更具有实质性。这一点孔子及其弟子有多种说法,有子就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在《孝经》中更明确地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有的教化都从孝开始。刚才李景林先生引马一浮先生说,“六经之义,散在《论语》,总在《孝经》”。东汉郑康成也说,孔子既定“六经”,又“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孔子也自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对于“六经”具有统帅的价值。“孝”和“礼”又是相通的,弟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告诉他“无违”。什么是无违呢?那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是行孝的重要规范。孝和礼是相通的,一个主内在孝心,一个主外在孝行。如果说“六经”乃“不刊之鸿教”,其“不刊”性在于“礼”,那么它的“鸿教”价值就在于“孝”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300多年前,《论语》就有法文本

11月4日,法文本《论语导读》典藏仪式暨展览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此部法文本《论语导读》是2019年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由马克龙总统赠送习近平主席。   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其中包括《大学》《中庸》和《论语》,是...

法文本《论语导读》入藏国图

图为观众观看法文本《论语导读》。记者 洪星摄   4日,法文本《论语导读》典藏仪式暨展览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出席活动并致辞。   胡和平表示,此部法文本《论语导读》是2019年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由马克龙总统赠送习近...

朱熹与《四书》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是朱熹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在宋代形成的中华文化新经典。   朱熹,世称朱子。绍兴十三年(1143年),14岁的朱熹秉先父朱松遗命,奉母到福建崇安五夫定居,拜“五夫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为师,研读《四书》。   五夫古镇山川秀丽、钟灵毓秀,素...

礼乐和鸣中感受传统文化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昨日举行

台海网10月29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1周年。昨日上午,在礼乐和鸣中,以“儒行两岸 鉴照未来”为主题的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专家学者、学生代表齐聚孔庙,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致敬先贤。 学生在祭祀人的带领下写下“人”字。夏海滨 摄  ...

【福州非遗宅急送】儒家拳

本期的福州非遗线上图片展可谓是虎虎生威,为大家带来的是儒家拳。 儒家拳 儒家拳武术操教学视频 儒家拳发祥于福建省福州地区,并在宁德地区、南平地区、泉州地区、莆田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承。 相传,明末年间,闽越古都有4位儒士结伴进京赶考,因朝庭昏庸,科考未果,他们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