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传承千年的荣昌夏布“涅槃重生”:让“非遗”回归生活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图为荣昌夏布织造过程。 周毅 摄

  起源于汉代的荣昌夏布,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汉代称夏布为“蜀布”。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时期,荣昌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被称“筒布”“斑布”,是贡布。2008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麻漂白、绩纱挽麻团、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工序,历经千年历史积淀,依然是荣昌夏布生产绕不开的主要工艺流程。

 

  在荣昌的易合夏布车间里,工人们从麻秆开始,浸泡、打麻、穿筘、上浆、织布工人们将一札札的麻解开,再将一片片的麻片劈成麻丝,取几根麻丝捻成麻线,再卷成如茧状纱绽一样的小团缕。

  经过牵线、穿筘、刷浆、晾晒之后的麻线才能用来织布。织夏布的工具是梭子,工人们通过脚和腰部运动使织布机上下的综片摆动,梭子在两只手中来回传递,将一尺尺的夏布纺织出来。

  在牵线过程中,所牵的线,就是编布的经线。经线颜色要白、丝质好、粗细均匀、接头牢固。每根线的松紧,结实程度,都要求一致,容不得丝毫马虎。

  “一匹布长46米,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要4天才能织出一匹布。”重庆荣昌易合夏布车间主任于正先告诉记者,编织夏布工艺要求高。丢梭推扣力量要均匀,布的平面边沿要织得平顺,伸展,无破烂断头,断线接头不显痕迹,纬线稀密均匀。

  特殊的气候和水质造就独特的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称为“中国草”的苎麻与世代相传的经验积累,糅合并彰显着中国古老丰富的民间艺术知识。

  服务千载百姓生活的荣昌夏布,其技艺历经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口传身授,经反复总结和逐步改进,最终形成如今技艺精良的独特产品。荣昌夏布和荣昌人的智慧早已编织在一起,缠绕出对生活的朴实热爱与对艺术的朴素追求。

  如今以荣昌夏布为原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巴渝文化精髓,运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手法,精心制作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夏布服饰、文创、工艺品等品类,通过大胆创新,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生命。其设计既有民族元素的魂,又有当下时代特色,让传统夏布回归现代生活。

  现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荣昌夏布紧跟时代发展,在着色、定形、创意设计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无论在艺术工艺领域亦或经济实用方面,均有重要一席之地。在国内,由夏布制作的衣服、床品、工艺品等受到民众的喜爱。而在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夏布及其延伸制品也颇受当地民众追捧。(来源:中新网 记者 韩璐

相关新闻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有你家乡吗?

台海网11月24日讯 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消息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对579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开展检查和调整工作。根据检查情况—— 共有349家保护单位工作开展扎实有效、保护计划实施...

非遗送王船 年轻人接棒!厦港年轻一代参与让非遗民俗传承不息

台海网11月20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长11.12米,宽2.55米,本届王船为历年之最;厦门与马六甲同时送王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非遗期间,有着特别意义;烧王船首次采用线上视频直播,浏览人次达130万,线上线下,人山人海…… 在新老厦港人的努力下,非遗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 ...

15项世界“非遗”项目代表齐聚泉州 交流人才培养

台海网11月20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昨日,表演艺术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后继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在泉州举办。 据悉,我国共有4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其中表演艺术类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非遗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在泉州举行

台海网11月20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19日,表演艺术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后继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活动在泉州市举办。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南音、侗族大歌、粤剧、藏戏、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京剧、中国皮影戏、福建木偶戏等15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

永春:一支香“点燃”一个产业

台海网11月20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经过300多年传承,永春香已形成自身独特的制香技艺,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春与厦门、广东新会、河北古城并称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潮中,永春香产业坚持传统,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拓展市场,走出了一条多元转型的新路子。 持续创新 开发新品 驱车进入永春县达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