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画像。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走向了穷途末路。一生以“匡尧舜”“重筑太平基”为宏大抱负的韦庄陷入了内心的苦苦挣扎:长安无法继续待下去,中原大地军阀杀戮剽掠,唯有西蜀王建优待文人。“士人多欲依建以避乱”,蜀中文人才子荟萃。
天复元年(901年)春,带着背离王室的愧疚,带着彷徨和忐忑,66岁的韦庄踏上了入蜀之途。入蜀十年,韦庄当上宰相,位极人臣,却始终难以忘怀故唐。他不再“诗言志”,创作重心转向词,与温庭筠一起成为花间词派成就最高的代表,确立了“花间派”在五代词坛的重要地位。
壹
两入蜀地境不同
韦庄家境寒微,大半生飘零坎坷,贫病交加,年近花甲时还到长安应考,终于在58岁进士及第,却只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官,但及第的狂喜还是让他落泪。
乾宁四年(897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相互攻击,唐昭宗令韦庄为判官,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入蜀调解。接到朝廷命令,一心想施展才能的韦庄掩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写下了《寄右省李起居》:“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才闻阙下征书急,已觉回朝草诏忙。白马似怜朱绂贵,彩衣遥惹御炉香。多惭十载游梁客,未换青襟侍素王。”兴奋之情溢于诗中。
途中,韦庄惊叹蜀道的险峻,写下《焦崖阁》:“李白曾歌蜀道难,长闻白日上青天。今朝夜过焦崖阁,始信星河在马前。”夜过阁道,九天银河似乎紧临马头之前,用夸张的诗句凸显了山势的高峻。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张杷寨,韦庄见到了王建。王建指着门外执旗的战士说:“战士之情,不可夺也。”拒绝朝廷之命,借机统一东西两川。
带着无可奈何的失落,韦庄返回长安,虽升任左补阙,却依旧是一个七品闲职。对唐王朝失望至极的韦庄写了一系列伤感、凄凉的怀旧诗,无奈“潜欲依王建”。
和第一次的满怀激动不同,韦庄第二次入蜀充满了彷徨和犹豫。这充分体现于他入蜀途中的诗句:“石状虽如帻,山形可类鸡。向风疑欲斗,带雨似闻啼。蔓织青笼合,松长翠羽低。不鸣非有意,为怕客奔齐。”《鸡公帻》借孟尝君夜过函谷关的典故,抒发内心感受:此次入蜀,是背离王室啊!全诗之中两写“鸡鸣”:“带雨似闻啼”“不鸣非有意”,似鸣非鸣,非鸣似鸣。两相矛盾之语,正道出诗人奔蜀之时内心的忐忑不安。在《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中“送我独游三蜀路,羡君新上九霄梯”“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更直白地表露出入蜀的迫不得已。独自一人在旅途,韦庄对自己在西南一隅的前途,根本不抱希望。
然而韦庄没想到,王建统一两川之后,蜀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姓生活安定。到达汉州(今四川广汉市),和平景象让他大为吃惊。《韦庄集·补遗》中有《汉州》诗一首:“比侬初到汉州城,郭邑楼台触目惊。松桂影中旌旆色,芰荷风里管弦声。人心不似经离乱,时运还应却太平。十日醉眠金雁驿,临岐无恨脸波横。”此处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眼前看到的是松桂树林中的旗帜,听到的是荷塘边传来的管弦声,这改变了韦庄对蜀地的看法。蜀道艰辛,韦庄在人生的分叉口看到了一丝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