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北京晚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科举制度对中国可以说是影响至深,直到现在中国的各种考试也延续着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习惯,比如北宋太宗时期制定的糊名考校法,盖上考生姓名让主考官不知试卷为何人所写,以期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日。科举制的诞生取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经过魏晋南北朝漫长的混乱后,原来确保士族阶级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阻力,动荡与少数民族政权随之带来的是士族垄断的瓦解。

  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宫崎市定的《科举史》,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兴至亡的全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此书成书于1946年,当时正值二战末期,日本国内局势动荡,宫崎市定在接受东亚研究所所托,研究清朝官制和官吏任用制度时,撰写了一部以科举为中心的清朝官吏制度的研究著作。在宫崎市定被应召入伍前,他将这部被视作自己“遗稿”的作品寄给了出版社,确保自己的研究不会随着战火消失。战争的结束,让宫崎市定和他的书稿躲过了一劫。然而1946年这本书出版后,却几乎没有销量,随之在市面上绝版。直到随着日本从战后缓和过来,经济开始腾飞后,这部著作才重新被大众所重视,成为日本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必看书目。

  宫崎市定在1946年版本上增订修改过后,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括总览整个古代中国的科举史,以明清时期为界限,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发展前期与后期的不同阶段与历史意义。第二章则以他最早的研究为基础,以清朝为例,详细讲述了科举制度的全貌,从各个角度描述了科举的全过程。第三章从更高的视野看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的各方关系,阶级的变化、官僚阶级的生活与朋党组织、科举与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关系等等。最后一章则是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崩溃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除了书中详细介绍科举制度的各项细节外,我们还能了解到科举制的诞生与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相结合。在科举制以前,九品中正制取代汉代的孝廉制度,成为国家选拔官僚的唯一制度,初衷本为了网罗全社会的人才,却没想到成为地方势力、世家大族权力垄断的助力。这导致了皇权的继续衰落,以至于出现了像东晋那样“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因此普通寒门的力量逐渐被皇权所重视,在当时的权力对比中寒门处于绝对弱势,但皇权也非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士族大家却成为皇权的极大威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皇权与寒门的结合就成了必然,他们都有消除士族,成就自我的意愿,在历史的发展中,在这种大趋势下,逐渐演化成为制度,就变成科举制。

  有人说,科举制度源于汉,兴于隋,盛于唐,成于宋。在唐代科举制度虽然是王朝选拔官员的标准,但当时科举考试制度并不成熟完善。在百年间,通过皇权的发展、官僚集团的革新,科举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建立了一个对于皇权有着高度认同的官僚团体。这是皇帝愿意见到的局面,但是一旦这个局面形成,这套制度也就固化落后了,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之后的所有变革都是在不断地加强这种理念而非突破。

  科举制得以留存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开放和公平。科举制所提倡的理念,天下大同、人人平等,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实现阶层的鱼跃。但科举到后来逐渐僵化,甚至成为阻挡阶层流动的巨石。在书中宫崎市定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科举制的目的并非培养民众的知识素养而是在于选拔。古代中国并不重视基础教育,只管选拔人才,而不投入人才培养的成本,因此教育的成本始终都由民间和应考者本人承担,自然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下降。

  民间的私立教育机构基于现实考量,也都纷纷转变为只为科举考试而生的预备学校。基础教育成本的提高,也会导致看似公平开放的政策制度,逐渐由家世好、经济条件好的阶层所垄断,他们有更多的资本可以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地方势力与朝廷官员逐渐结合成利益群体,积极培养选拔自己家乡或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进入官场,成为自己的势力。选拔权在朝廷,然而培养官吏的权力却在民间,如果要求官吏成为肱骨、为国家尽忠效力,不结党营私,自然有些力不从心。只能通过科举这一制度,缓解朝廷对于人才的失控,不断增加考试,更改考试方式,让科举制度越来越复杂。这样才能让朝廷将对官僚集团的把控权牢牢地抓在手里,但这无益于对民间人才的培养,反而打击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和平年代,政局稳定仕途波动较小,朝廷能够提供的官职越来越少,有些优秀的人才甚至要在闲职上候补多年才能等到机会。而参加科举的人则越来越多,从而导致选拔标准越来越严,选拔的方式也越来越奇怪,尤其到了清朝中后期,围绕着八股文出题人和做题人都是绞尽脑汁。俨然到了此时,基于政治的需求,科举制度已经从选拔人才变为了把多余的人才淘汰掉。可以说当我们聚焦于科举制度的异化时,也需要看出埋藏在科举制度背后公共资源的紧缺。

  纵观整个科举史,我们看到了它诞生的必然,也看到了它的消亡,这一制度伴随着封建集权制度,并且参与到其中。科举制虽然在1905年被废除,但废除的只是科举政治方面的影响,而科举的道德观念和内在的理想一直流传至今。

(来源:北京晚报;洪宇

相关新闻
北京市台联举办网上“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

“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是北京市台联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品牌(图片来源:北京市台联) 6月18日起,北京市台联将通过官网和公众号等平台,陆续推出“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在两岸进行巡展的精彩瞬间、专家研究的丰硕成果、历史学者的深情寄语等内容,让...

清代科举考卷,你会做吗?

台海网3月24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宅在家上网课的厦门中小学生是不是很久没考过试了?不过,今天我们不看现代试卷,而是来瞧瞧清朝的科举考卷。昨日,文史专家龚洁向晨报记者展示了一份清代同安童生取进秀才策问稿以及地方书院的月考试卷。   考秀才答卷曝光   同安童生考第16...

汪毅夫:台湾考生与福建壬寅乡试

汪毅夫(来源:台胞之家网站)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汪毅夫今天在香港中评网撰文,讲述台湾考生参加福建1902年(壬寅年)科举考试的故事。台湾学生跨海赴陆求学,早已有之。以下是文章内容。   1902年 ,福建举办“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简称壬寅科)乡试。及榜出,台湾嘉义县黄鸿翔、安平县王人骥、台湾县高选峰榜上有名、胜...

“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在南投举办

近日,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台湾)中华文经交流协会、台湾中兴大学艺术中心、台湾螺阳文教基金会在台湾南投县艺术家资料馆共同主办“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来自两岸的有关单位领导、嘉宾及台湾中兴大学部分师生参加了开幕式。这...

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 “进京赶考”获佳绩

参加“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的台湾青年身着礼服上台领奖。(中国台湾网发)    在清朝,一名台湾学子进京考取功名,要坐轿乘船历经55站,方能抵京。而如今,从台湾到北京已有飞机直航,不过半日行程,两相对比,古代士子求取功名愈显不易。   7月9日上午,由北京市台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