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非遗扶贫,激发乡土文化的创新活力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非遗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举措。如何使我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精准扶贫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其应有价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开展的非遗扶贫工作聚焦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两大领域。振兴贫困地区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业已成为文化扶贫的着力点。剪纸、刺绣、雕刻、泥塑、编织、漆艺、瓷器等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今天的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知、界定,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也从中寻求创意和灵感。如何推动乡土制造的创新研发,激发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非遗+扶贫=互惠

  一些非遗,如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不仅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亦具有生产性,即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体现,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其传统工艺流程、关键技艺等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因此,“生产性保护”理念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应运而生,100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挂牌亮相。“生产性保护”不仅可以使非遗得到活态传承和保护,还在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图①:《绒绣与果洛》银饰锻造化妆盒系列。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供图

图②:“蕴之馨”家居产品系列。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供图

  传统工艺工作站的设立,是“生产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2016年起,文化和旅游部陆续设立十余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帮助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升设计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比如,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围绕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为重振这门传统工艺,年轻的设计团队入驻工作站,带来新设计理念,并通过品牌孵化等方式促成工艺与市场接轨,不仅使刺绣活了起来,也让绣娘富了起来。再比如,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通过发现贵州贫困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并将其作为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入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事业。

  2018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下,许多地方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工作,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振兴传统工艺。这亦是对“生产性保护”的科学实践。截至2020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超2200个,培训了将近18万人,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非遗+扶贫”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度融入文化传承与民生建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黄村茶农,抱团做好“一杯茶”

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蔡锦生 台海网10月2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10月22日,虽已过了制茶季,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的黄正华依旧忙碌。作为茗川世府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几天他忙着协调开设线下门店的工作。今年年底,这个小茶村将带着自有品牌闯进闽南市场。 “帮助广大茶农销售茶叶,让老百姓喝上‘生态茶’,始终是我们的发展目标。”黄正华说,2019年,在...

南平塔前镇:一个农业大镇的振兴加速度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探索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的产业 体系,激活农业农村资源要素—— 一个农业大镇的振兴加速度 台海网10月2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金秋十月,走进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一派热火朝天的收获景象——连片的现代化农业大棚中,成批的蔬菜采摘后装箱运往大型商超;一捆捆花卉包装好后,冷链运至海外;成吨的...

福建漳州:百名“新农人”学网销带货

23日,福州大学教授、品牌营销专家陈章旺讲授农产品品牌营销课程。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福建漳州23日举办“百名新农人”品牌培训,聚焦乡村直播带货新业态,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新农人”出货增收,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赋能。   参加此次培训的“新农人”,主要...

福州:乡村振兴“活”起来

台海网10月25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 秋日的福州,村景醉人。在晋安区寿山乡九峰村,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树木叠翠,溪水蜿蜒,满目绿意葱茏;白墙黑瓦的民房,错落分布,别致而洁净。   “乡村振兴,让我们村又‘活’起来了。”村民说,随着村子越变越美,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