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举措。如何使我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精准扶贫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其应有价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开展的非遗扶贫工作聚焦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两大领域。振兴贫困地区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业已成为文化扶贫的着力点。剪纸、刺绣、雕刻、泥塑、编织、漆艺、瓷器等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今天的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知、界定,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也从中寻求创意和灵感。如何推动乡土制造的创新研发,激发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非遗+扶贫=互惠
一些非遗,如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不仅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亦具有生产性,即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体现,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其传统工艺流程、关键技艺等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因此,“生产性保护”理念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应运而生,100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挂牌亮相。“生产性保护”不仅可以使非遗得到活态传承和保护,还在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图①:《绒绣与果洛》银饰锻造化妆盒系列。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供图
图②:“蕴之馨”家居产品系列。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供图
传统工艺工作站的设立,是“生产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2016年起,文化和旅游部陆续设立十余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帮助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升设计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比如,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围绕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为重振这门传统工艺,年轻的设计团队入驻工作站,带来新设计理念,并通过品牌孵化等方式促成工艺与市场接轨,不仅使刺绣活了起来,也让绣娘富了起来。再比如,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通过发现贵州贫困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并将其作为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入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事业。
2018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下,许多地方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工作,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振兴传统工艺。这亦是对“生产性保护”的科学实践。截至2020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超2200个,培训了将近18万人,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非遗+扶贫”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度融入文化传承与民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