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梅家老宅。作为一代京剧大师,他不仅在京剧表演上创下一座座高峰,还对戏曲艺术大力传承创新。
126年过去,梅兰芳这三个字仍是很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印记。而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梅兰芳热”同样有着新的启示。
人们夹道欢迎梅兰芳先生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
1911年,17岁的梅兰芳首演《玉堂春》,迅速在北京展露头角。他的嗓音清亮、宛如莺啼,令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两年后,梅剧团赴上海演出,沪上报纸广告版连续多日只登“梅兰芳”三个大字,吊足上海人的胃口。演出也场场爆满,《申报》称梅兰芳“南北第一青衣花旦”,赞其“貌如子都,声如鹤唳”。
很多人可能以为,梅兰芳天资过人,就是为舞台而生的。事实上,他学戏的道路也并非一路坦途。《梅兰芳传》中写道,他的姑母曾说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刚开始学戏时,先生教了他四句老腔,他学了好几个小时还是唱不下来。最后先生一气之下对他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对于刚学艺的人来说,这是多么重的一句话。然而梅兰芳并没有因为先生的话而气馁,反而被激起了进取之心。他在学习上格外刻苦,数九寒冬也会坚持练功,踩跷、踢腿、打把子、跑圆场……一遍遍摔倒,再一遍遍爬起来。8岁正式拜师学艺后,先生对他的要求也严,天不亮就起床练嗓子,反复练直到老师满意。上课别人唱二十遍,他唱三十遍。
梅兰芳与大家合影留念
还有众所周知的养鸽练眼神的故事,梅兰芳的双眼有些近视,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不够灵活,有时迎风还会流泪。听说养鸽子可以锻炼眼神,他便抱着试试的想法开始养鸽子。谁知,随着年复一年对鸽子的观察,他竟然真的把眼睛的毛病给纠正过来了。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曾在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他的学艺过程,与一般艺人并没什么两样,他不知道取巧,也不会抄近路。
但正是这种苦学,才让梅兰芳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而谦恭好学、精益求精的学艺态度,也贯穿他的演艺生涯。
梅兰芳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