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云端”上下 相声何为?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近期,“相声+直播”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支持者大声点赞,认为相声就该这样与时俱进,要跟得上当下观众的观赏需求;反对者则认为这种碎片化的笑话集锦、类似于才艺展示的表演,已然空有相声之名而没有相声的味儿了。

  那么,当今横跨“云端”上下的相声,究竟应该何为?不妨由外向内细细揣摩一番。

  变与不变

  从初创时期的撂地演出到走进茶馆书场乃至大小剧场,从走进电台、电视台到联手互联网乃至“云直播”,传播媒介的变化只是相声表演物理空间的“变”,而“不变”的则是相声艺术的本质属性。

  百余年来,几代相声人殚精竭虑,努力让相声逐渐发展成深受民众喜爱的文艺样式之一,个中曲折,着实不易。回溯相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相声始终紧跟时代变迁的脚步,不断地调整、适应,充分体现了其自身天然具备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举例来说。民国时期,城市商业电台开始兴起,当时的很多民间说唱艺人都参与其中,相声、大鼓、单弦以及南方的弹词等许多曲种的著名唱段都是各家电台的热门节目,而擅长“现挂”的相声艺人更是在播音过程中巧妙地嵌入各类商家广告,与今天流行的“直播带货”如出一辙。

  据史料记载,1927年7月张寿臣和陶湘如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直播的《对春联》,是“相声上电台”现有的最早记录;在1936年10月17日的一份各大广播电台节目时间表中,常连安、小蘑菇,广阔泉、陶湘如等人合说的相声节目多被安排在每天的黄金时段,足见相声在当时的影响和受欢迎程度。1944年,由京津两地的电台联手推出的两次别出心裁的“交流广播”,即在同一时间由两位身处不同地点的演员,以捧逗对答的方式隔空表演相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及至电视成为现代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与电视的“联姻”更是催生了一大批的笑星,产生了数量可观的优秀作品,促使相声从单纯的听觉艺术开始转向以视觉艺术为主,其辐射力与影响力不可小觑。

  尽管表演空间的不断演进,令相声的发展拥有了多种可能性,但就相声艺术本身而言,演员与观众对其的认知和界定却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当相声越来越依附于媒介的传播力量,业态疲软日渐显现时,“相声回归剧场”的呼吁和实践应运而生,反映了观演双方的普遍共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让相声评书之花绽放台湾 ——访台湾说唱艺术家叶怡均

《口吐莲花》《穿越教父》《西游漫谈》,这是去年底“2019说唱季叙”台北演出的几个快板小段、小品和相声节目。贴近生活的台词、轻松诙谐的风格与传统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台下观众开怀大笑。   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来自大陆,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这一艺术形式在台湾扎下根来,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主办“2019说唱季叙”演出的台北曲艺团是推动台湾说唱艺术...

让相声和评书之花在台湾尽情绽放——访台湾说唱艺术家叶怡均

《口吐莲花》《穿越教父》《西游漫谈》,这是去年底“2019说唱季叙”台北演出的几个快板小段、小品和相声节目。贴近生活的台词、轻松诙谐的风格与传统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台下观众开怀大笑。   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来自大陆,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这一艺术形式在台湾扎下根来,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主办“2019说唱季叙”演出的台北曲艺团是推动台湾说唱艺术...

相声演员金霏陈曦本周六来厦“抖包袱”

台海网7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见习记者 曾宇姗/文 厦门沧江剧院供图)在相声界,有这么一对搭档,是“新人”,还挺火:   他们一瘦、一胖,一个文弱书生、一个憨厚可爱;他们伶牙俐齿,说学逗唱,传统相声添加新鲜笑料。   这对搭档,瘦的叫金霏,胖的叫陈曦,绰号“...

跟“龟仙人”学艺 相声不能胡说八道

北京青年报讯(记者 高晓攀)编者按 文化的传承总是在“旧”与“新”、“老”与“小”的交接轮转中完成。老有老的青春,小有小的成熟,两下合力,文化才能发扬。厚古薄今或者厚今薄古,才是真正的文化断裂。“五四”百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将传统与当下真正地融合与传承。 为此,本报推出“老先生与小先生”专栏,通过前辈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工作者之间的故事,让人...

追剧听相声玩手游,“歪果仁”为了学汉语也是拼了

中国侨网5月6日电 题:追剧听相声玩手游,“歪果仁”为了学汉语也是拼了……   全世界掀起学中文热潮,会一两句中文已经不足为奇。中文到底好不好学?“歪果仁”在学中文的旅途中,可没少遇到困难和尴尬:   因为分不清“调查”和“打听”的用法,把“联邦调查局”说成“联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