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家级非遗项目京东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姜子龙,表演京东大鼓《“奉承鬼”过堂》。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摄
8月18日至24日,由河北省文旅厅主办,省非遗保护中心、省群艺馆承办的2020河北非遗大观园系列活动“消夏书场——传统曲艺展演”活动在省群艺馆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的多个曲种轮番演出,展现河北省非遗技艺,在促进交流学习中,不断推动曲艺的普及。在传统曲艺日渐式微的当下,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守护传统曲艺的根脉,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话题。
民间舞台激发曲艺活力
京东大鼓《“奉承鬼”过堂》、磁县坠子《五女兴唐传》、乐亭大鼓《悠悠滦水情》、木板大鼓《三姑爷拜寿》、梨花大鼓《红娘下书》、西河大鼓《莺歌对》……8月18日,省群艺馆演播厅内琴弦鼓瑟,余音绕梁。来自全省各地的众多非遗曲艺曲种传承人同台献艺,为观众和网友送上一台精彩的文化大餐。
“早上九点第一场演出网上直播的关注量有2000多人。”担任此次展演现场主持人的省非遗保护中心保护部副主任赵永华介绍,这次展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曲艺经典唱段的综合展示,另一部分是长篇书会。随着娱乐方式日渐丰富、现代、时尚,传统曲艺市场逐渐萎缩,这些曾广受基层群众喜爱的节目已经很难听到。“为传承人搭建更多舞台,把最传统、最有生活气息的演出带给观众,才能激发曲艺传承的活力。”
“曲艺的根在民间,活态传承需要扎根民间,扎根在舞台上。”对于曲艺的活态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梨花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君丽感触很深。张君丽和丈夫宋汝良都是梨花大鼓演员,儿子宋一越自幼受父母熏陶,继承了父母的衣钵,弹弦伴奏,一家三口同台演出。从艺四十多年来,他们经历过曲艺演出一票难求的时候,也经历过很长时间没有演出、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一家人深深地意识到舞台对于曲艺传承的重要性。“有舞台,有观众,梨花大鼓才有生气儿!”张君丽说。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此后,各级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一些沉寂许久的曲艺类非遗项目重返百姓生活舞台。
以政府搭舞台、传承人挑大梁、群众享盛宴的形式,激发曲艺类非遗项目活力,使曲艺传承人获得了更大的展示平台和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