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洛阳铲:一把神奇的铲子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旋入土下知千年,正邪两面世人评。一把铲子插入地下,带出来的,不仅仅是泥土,是让深藏于地下的历史真迹重现天日。这,就是中国人考古勘探的独门神器——洛阳铲,而如今,洛阳铲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

  在洛阳城北小李村一处不起眼的作坊内,记者见到了洛阳铲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孙凯强。只见他手拿铁锤,聚精会神地敲打着一件半圆柱形铁器,不时眯起一只眼,观察铁器的弧度。

  这是洛阳铲锻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弧度太大带不出土,弧度太小,土夹在里面,不易倒土。”孙凯强说,打造弧度全凭祖传手艺,没有图纸也没有参数,样子都在心里头,一把铲得敲打四五百锤才能成型。

  洛阳铲锻造技艺2015年入选河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者,孙氏家族脉脉相传,至今百年。今年30岁的孙凯强,自幼跟着爷爷在铁匠铺里敲敲打打,对技艺很是痴迷。

  “要做就得给它做精致。”孙凯强说,一把洛阳铲要经过锻打、剪边、磨刃、烧制、成型、淬火等近二十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一步出错下面都会受到影响。

  连铲带杆3米左右,杆顶穿以绳索,单人操作可打出一二十米深的探孔,提起后,铲头的内面还会带出一筒土壤。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葬等情况。

  “下土后土带满,不掉土;出土快,易倒土;提铲易,不费力;遇到砖石不卷刃,这些都能达到,才称得上是一把好铲。”孙凯强说。

  “隋唐洛阳城、汉魏故城等重要遗址都是用洛阳铲探明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洛阳铲不仅在中国考古界普及。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赠送的礼物就是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如今,经过数代人的潜心实践和研制,洛阳铲的铲头已由最初的一种规格,发展到十余种形状大小不同的铲头,使用范围也从考古勘探,扩展到道路护坡加固、建筑桩基灌注、石油勘探等各行各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仅安阳段工地就使用了300余把我们做的洛阳铲。”孙凯强说,洛阳铲操作方便、破坏性小,在一些不便于大规模机械作业的工地,都能派上用场。

  尽管生产的洛阳铲一直供不应求,孙家同样面临着技艺传承难的问题。厂子常年招工,不少人干了一段时间,因为吃不了苦选择了离开。

  “洛阳铲制作工序复杂,抡锤打铁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车间温度有四五十摄氏度,电炉旁能达到七八十摄氏度。”在孙凯强心里,也没指望靠洛阳铲发家致富。

  “我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敲敲打打,也只有在打铁的时候,心里是最踏实的。”孙凯强说,现在,他最大的心愿是能让更多人了解洛阳铲,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造福现代社会。(来源:新华社  记者桂娟、李文哲

相关新闻
广西桂林民间艺人闯荡境外市场 指尖传播非遗文化【组图】

图为邱广初制作扇骨。 邱燕珍 摄   “像我父亲这样一位农民,没有出过国,也不懂外语,一个人跑到日本去拓展业务,这种精神非常难得。”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邱燕珍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邱燕珍的父亲邱广初是中国圆竹剖丝团扇创始人,他擅长团扇的设计与制作。2016年被授...

福州:大手握小手 非遗共传承

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织布。见习记者 冯雪珠 摄   台海网8月23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 21日,在梦山路大梦书屋,一场由鼓西街道党工委、达明社区党委组织开展的“近邻党建”之社区亲子非遗手作活动热闹开展。   在现场,听完指导老师的讲解后,小朋友们迫不及待拿起缠着棉线的梭子,...

桑干河畔的“秧歌角”传承人:将“非遗”留下来传出去

“以涿鹿方言为基础,素材源自桑干河畔百姓的劳作生活,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无限生机与魅力。”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涿鹿县,人们对秧歌角有着特别的感情。   地处永定河上游的河北省涿鹿县,因中国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为人所知。流经此地的桑干河,不仅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这里悠久的文化。   发源自元末明初,至明清兴盛,涿鹿秧歌角一...

视频|泉州永春:“香二代”突围记

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是中国四大篾香生产基地之一,全镇从事制香行业的有3万多人,产品达300多种。近年来,通过以电制香工艺的运用,香农们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提高了效率、品质,减少了环境污染。

泉州永春:习拳过暑假【组图】

中国日报福州8月20日电 暑假期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的著名拳术——永春白鹤拳,以其别具一格的“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拳法,吸引着当地众多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前往习练、传承,丰富暑假生活的同时,又传承了历史悠久的永春白鹤拳文化。   永春白鹤拳又名永春拳,属于南拳,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