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英语国家鲁迅研究渐热 鲁迅的价值被西方重新发现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英语国家鲁迅研究渐热

  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潜力无穷的窗口(文学聚焦)

  ·就方法论而言,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鲁迅研究专著和传记各有侧重,但都可以归到文化研究的理论和范式中

  ·鲁迅不仅是世界级文豪,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研究这一现象,挖掘“鲁迅精神”和“民族魂”的内涵,不仅具有学术和学科意义,也是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潜力无限的窗口

 

  早在1927年,美国学者巴特勒特(Bartlett)就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中国革命的思想界领袖们》一文,积极评价鲁迅的《阿Q正传》《风波》和《狂人日记》等短篇小说,开创了西方鲁迅研究的先河。此后几十年,鲁迅研究虽未停止,但始终表现平淡,整体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截至本世纪初,仅有浦嘉珉(James Reeve Pusey)和寇志明(Jon Eugene von Kowallis)等人出版的专著和其他几位学者的博士论文,研究主力几乎是清一色的华裔学者。

  新世纪以来,鲁迅研究在英语国家呈现突破性进展——除发表大量鲁迅研究论文外,自2002年起,英语国家的多家著名大学出版社出版鲁迅研究专著8本,传记2本,作为中国文学巨匠的鲁迅,在海外学界影响力不断提升。

  西方挖掘“鲁迅精神”和“民族魂”内涵

  长期以来,西方鲁迅研究的范围十分狭小,主要集中于他的前期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很少涉及散文和杂文,迴避左翼时期的鲁迅及其作品。如今态势已大为改观。国际知名的澳大利亚鲁迅研究学者黄乐嫣(Gloria Davies)2013年出版《鲁迅的革命:动乱时代的写作》,从文学、语言和思想三方面,集中研究鲁迅后期(1927年-1936年)的散文和杂文作品,深入挖掘其中表现的人民性。哈佛大学哲学教授伊维德(Wilt Idema)研究对比历代作者对《庄子·至乐》的改编后,认为鲁迅的《起死》与《故事新编》中收录的其他故事意旨相同,都是妙用典籍之作。《起死》以戏剧的形式和情节,辛辣讽刺当时知识界不切实际的空谈做派。

  爱丁堡大学教授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出版《情书与现代中国的隐私文化: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生活》,不仅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两地书》的体裁、形式、风格和内容,还对比中国和5个英语国家的隐私文化,以比较文化的视角还原了以“民族魂”为核心的鲁迅精神及其人道主义者形象。加拿大学者保尔·福斯特(Paul Foster)2007年出版长达400多页的《阿Q谱系考古学》,以文学分析为主,结合话语分析和其他文化研究方法,围绕百年来阿Q形象的嬗变,穿梭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历史。

  英国学者卜立德(David E. Pollard)、杰里米·谭布林(Jeremy Tambling),加拿大学者温迪·拉尔森(Wendy Larson)、傅佛果(Joshua J. Fogel),美国学者郑爱玲(Eileen J. Cheng)、卡罗琳·布朗(Carolyn Brown)等人的研究专著,也从不同角度广泛深入挖掘鲁迅其人其文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除郑爱玲外,这些学者母语均为英语,并来自多个国家,其中还有像罗琳·布朗这样的非洲裔美国学者。这说明鲁迅研究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域,而是在英语国家受到更广泛关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没有中国文化,“台湾最美风景是人”已成记忆

前几天,台湾岛内鼓吹“台独”的某绿色媒体,发了一条被称为“哭晕地理老师”的大陆新闻:“三峡大坝泄洪淹掉凤凰古城、黄河水杀到钱塘江口”。此文一出,岛内有识之士指出“不是傻就是坏”。 岛内绿媒一直以攻击污蔑大陆为能事,只要耸人听闻能吸引眼球,基本的常识都可以不顾不要,所以刊出这样的新闻就一点也不奇怪。也许,他们知道这个地理错误,但只要坚持攻击大...

鲁迅办出版社为赚钱?真相:创业七次,每次都赔本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6日电(记者 宋宇晟)最近,“公众号侮辱鲁迅”一事登上微博热搜榜。这源于一篇自媒体文章——《贪财的鲁迅》。   据媒体报道,《贪财的鲁迅》“把鲁迅开三闲书屋、野草书屋等出版社的经历,解释成为赚钱而下海做书商”,“调侃完鲁迅是‘当之无愧的人生大赢家...

喜爱中国文化的捷克空姐:中国每天都在进步

Katty,来自捷克,现在是海南航空公司的一名乘务员,她在中国生活已经快4年了。   在中国工作学习的过程中,Katty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于是她决定留在中国,追寻她的梦想。   Katty喜欢穿中国传统的服装拍照,她觉得这些服装穿在一个老外身上非常有意思,他的父母以及朋友也都被中国的服装深深吸引。   Katty眼中的中国每天都在进步,同时也给像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