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第七版) 资料照片
从1915年著名教育家、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动议编纂,《辞海》已走过105年。从1936年初版在上海问世算起,《辞海》也已历经84载,依然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对不对,查《辞海》”,已深深植入几代读者的阅读文化生活。
8月12日,上海书展首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辞海》(第七版)首发,给了读者一个惊喜——总字数约2350万字,总条目近13万条,图片18000余幅;新增条目(含义项)11000余条,75%以上的条目都有程度不同的修订或更新。
《辞海》(第七版)新在哪里?百年《辞海》如何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记者采访了多位参与《辞海》编纂工作的专家学者。
十年一修,一丝不苟
《辞海》是我国唯一的一部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等主要功能于一体,以百科知识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辞书。1981年,《辞海》立下“十年一修订”的规矩,紧贴社会发展变迁的需求。这意味着,每隔10年,这部综合性大辞典都要进行增删修订,这在国内外辞书界都是少有的。
反复推敲、与时俱进,《辞海》由此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出版物,被誉为“历史和时代的档案馆、大事记和里程碑”。
2015年4月,《辞海》(第七版)编纂工作启动。在此之前,《辞海》编纂处为第七版编纂方案、编纂手册所做的案头准备中,光是对第六版《辞海》所做的学科解剖、专题解剖的报告就有近百份。如此大规模和系统性的解剖工作,在《辞海》编纂史上是第一次。
秉承“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辞海》(第七版)编纂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的贺信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主编陈至立的全面主持下,经过1000余位编纂出版人员5年多来的不懈努力,于今年8月正式出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敏告诉记者,《辞海》(第七版)首次以工具书词条形式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条目,全面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重要发展战略。同时,在上一版基础上,对学科设置适当调整,对条目增删反复论证,在内容方面进行大量修订和增补,学科架构更趋完善,知识体系更趋系统,集中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新事物、新成果,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新发展。
比如,《辞海》(第七版)新增了交通运输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使学科体系更趋科学、完备;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航空航天、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收条进行了系统性增强,其中有些学科新增条目超过80%,使学科内部架构更趋合理、协调,能够及时反映各方面的新事物、新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