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圆明园管理处首次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启石刻文物数字化存档工作。以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等手段,对远瀛观和大水法遗址开展全面记录。
如今,网络和科技给了博物馆更多“出圈”的可能,在线看展览、在线欣赏文物已是常事。借助数字技术,文物如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活起来”的远瀛观和大水法
对圆明园感兴趣的人,大概都会对“远瀛观”和“大水法”有印象。
资料图:北京迎来大雪天气,一名游客在圆明园内欣赏雪景。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圆明园西洋楼内的远瀛观是乾隆时期一组颇具欧式风格的宫殿,全部用汉白玉建造,石质和雕花也非常精细。
大水法紧靠远瀛观高台之南,是以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组喷泉,其前下方的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内也有精美的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级喷水塔,一齐开放时,场景相当壮观。
可惜的是,它们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目前仅存残垣断壁。据报道,2018年,圆明园管理处曾对远瀛观和大水法进行过加固保护工程。
为了给这两处遗址留下历史影像,记录历史痕迹,日前,圆明园管理处首次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展数字化存档工作。
据悉,数字化存档工作将用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三维激光扫描、全景拍摄、摄影测量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最终生成遗址图样数据,支持桌面端和移动端的访问,并提供系统维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