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草原长大,现在已经成家。正要跪乳还恩,您的毡房却空。妈妈呀妈妈,儿确实想念您在的家。不过请您放心妈妈,祖国母亲一直在啊,有她守护着我们的家!”
怀抱冬不拉,身着哈萨克族传统服装,皮肤黝黑的加哈努·吾哈斯深情地弹唱起来。这是56岁哈萨克族人,“阿肯阿依特斯”非遗传承人加哈努为过世的母亲创作的一首唱诗。
在哈萨克族中,“阿肯”被称作诗人,“阿肯阿依特斯”俗称“阿肯弹唱”,即“诗人的对唱”,是哈萨克族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哈萨克族的“阿肯阿依特斯”,在美丽的“塞外江南”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同样活跃着蒙古族的《格斯尔》、锡伯族的“朱伦呼兰比”、俄罗斯族的“巴扬”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如草原上的骏马,灵动而热烈,在伊犁河谷地带的多民族聚居区,执着守护传播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片多民族文化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不弹唱就会头疼”
作为“非遗”传人,新源县坎苏镇坎苏村的加哈努,跟记者聊起古老的民族文化时显得非常兴奋,“‘阿肯弹唱’的内容主要是传统叙事长诗和民歌,经常伴有即兴唱词,在对唱中以物比兴,借景发挥,一问一答中展现阿肯的机智、博学和才情。”
加哈努18岁时参加了新源县举办的阿肯弹唱会,才思敏捷的他一鸣惊人,从此开始了丰富多彩的“阿肯”人生。此后,他经常会骑着马儿,背着冬不拉,来到草原上、毡房里,给大家表演阿肯弹唱。唱调悠扬飘荡,牛羊陶醉,牧民欢快,那夜的草原,总是星光灿烂。
多年来,加哈努记不清表演过多少场阿肯弹唱,但其中几次让他刻骨铭心。
1999年,加哈努来到乌鲁木齐参加一场阿肯弹唱比赛。与他对唱的是一位来自阿勒泰的知名阿肯。开始后不久,对方就以加哈努声音沙哑来调侃他“声音就像春天耕地的拖拉机一样”。加哈努灵机一动,回唱道:“我就是一个拖拉机,在诗歌田地里耕耘的拖拉机。”全场拍案叫绝。
哈萨克族有句话说,口袋最穷的人是阿肯,脑袋最富的人也是阿肯!因为收入有限,很多阿肯中途放弃了弹唱活动,但加哈努对阿肯的热爱始终坚定如一。“每到一个地方,每个牧民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你,热切地看着你,把最响亮的掌声送给你。那种尊敬就是我能收到的最大的财富。”加哈努说。
作为一种即兴作词的艺术,阿肯弹唱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加哈努将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改编成词,用阿肯弹唱的方式通过广播、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阿肯弹唱的内容要紧跟时代,取自人民,服务人民。”
2006年,阿肯弹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继续发挥阿肯弹唱的魅力,新疆各地每年都会举办阿肯弹唱比赛。此外,新疆教育学院等高校专门开设了阿肯弹唱艺术班,加哈努经常会受邀去学校讲课。
“我从没担心过阿肯弹唱会失传,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加哈努说,他已带过十几个徒弟,每次交流时,他都会叮嘱他们不要放弃。
加哈努将过去近40年的阿肯弹唱心得和自己作的诗歌结集成册,准备出版。他开玩笑说,自己对阿肯弹唱的痴迷已经到了“不弹唱就会头疼”的地步。“我会一直弹唱下去,这是我一生‘戒’不了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