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误信一本书 害了汉灵帝(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北京晚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汉人仕进有三途

  据学者韩复智研究,汉人仕进有三途,即乡举里选、辟召和任子。

  乡举里选,就是举孝廉和茂才。茂才由州刺史以上官员察举,名额少,任用重。孝廉由郡太守察举,20万人口以上郡国每年荐1人,20万人口以下两年荐1人,东汉约110个郡国,每年中选仅几十人。当上孝廉后,先任郎(即候补官),不授实职。通过皇帝主持的考试后,再由三公或尚书任官,以尚书为多。

  辟召,指公府州郡衙门中有诸“曹”(相当于今天的科),可自招科长、科员。汉代两千石以上高官可开府办公,自行辟召。辟召者职位不高,职掌却重,易因功提拔,“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

  任子,即恩荫,两千石以上高官干满3年,可任一子为郎。

  这三种途径都有严重的制度缺陷。

  东汉中期后,地方豪门崛起,渐至垄断了“举孝廉”之权。至于辟召,则为高官安插门生、故吏提供方便,为保证退休后的利益,高官多辟召少年。任子亦强化了高官的家族利益。

  晋人葛洪说:“汉之末年,举士也必附己者为前,取人也必多党者为决。”

  整个两汉,文法吏与儒生本是相互对抗的群体,东汉中期开始,文法吏与儒生渐合流,变成士大夫阶层。以张安世家族为例,张安世的父亲张汤是酷吏,受汉武帝重用,其子张安世官至侯,“富于大将军(霍)光”。此后张延寿、张勃、张临都是文法吏。王莽篡位后,张家后人张放被儒生集团打压。可到东汉时,张纯、张奋突然转为儒生。

  汉灵帝要建自己的团队

  为对抗板结、儒化的官僚体系,汉灵帝只能依靠宦官集团。熹平六年(177年),成立了侍中寺(即后来的门下省)。侍中本是服侍皇帝的宦官,在东汉,主要工作是给皇帝讲经、校经,编制仅8人。汉灵帝令侍中们参与政事,监督尚书。

  尚书本属内廷,负责文书,汉武帝改由宦官担任,以牵制外朝。汉成帝时,改用士人,是连接君主与外朝的枢纽。汉灵帝则用侍中寺监督尚书,再用尚书去收三公之权。

  此外,汉灵帝加强了“三互法”,即官员回避制度,不仅不能在本乡任官,在妻子家乡任官,则妻族不得在该官家乡任官。东汉共13州,甲州人在乙州任官,乙州人不得同时在甲州任官。“三互法”造成一些州的长官长期空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评道:“叔向有言:国将亡,必多制……以今视之,岂不适足为笑而深可为戒哉!”

  有了监控,还需自己的团队,可儒生与文法吏合流后,经学教育已被豪门垄断,再靠经学选拔人才,难破私党窠臼。

  于是,汉灵帝把目光投向《太平经》。

  《太平经》成于西汉晚期汉成帝时,作者是齐人甘忠可,自称:“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赤精子即汉高祖刘邦。甘忠可的意思是,刘邦派他来传达天意,汉家延续江山,须用新人当皇帝。

  甘忠可因“妖言惑众”被下狱,死在狱中。汉哀帝时,甘忠可的学生夏贺良再献《太平经》,劝无嗣的汉哀帝改年号。汉哀帝听从,一个月后,又以“不应验”为名,杀了夏贺良。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汉灵帝私生活:常与众姬妾裸体游玩不理朝政

汉灵帝与众臣议事(资料图) 本文摘自《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华浊水编著,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汉灵帝(156~189年)刘宏,东汉皇帝,公元168年即位。在其统治期间,党锢之祸兴起,宦官把持大权,公开标价卖官,肆意大兴土木,百姓难以为生。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