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黄巾起义》中的汉灵帝和宦官们
▌蔡辉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名句,让汉灵帝“成了名”。
汉灵帝时名将盖勋说:“吾数见上(指汉灵帝),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若共并力诛嬖幸(指宦官),然后征拔英俊,以兴汉室,功遂身退,岂不快乎?”但盖勋并未成功,汉灵帝还是更信宦官。
汉灵帝曾登宫中高台远眺,宦官们怕皇帝发现他们的奢华私宅,便借谶纬书《春秋潜潭巴》中有“天子勿高台榭”,吓唬说:“皇帝喜登高,则天下百姓虚散。”汉灵帝从此不再登高。
《后汉书》记此,是为证明汉灵帝“亲小人”,但清代学者王夫之指出:汉灵帝忌登高,足证心中有百姓。汉灵帝在位22年(一说21年),大赦天下20次,格外频繁。
其实,汉灵帝作为不少:开侍中寺,设鸿都门学,严“三互法”,改刺史为新置牧,仅用9个月便平定黄巾起义……只是这些举措反而加速了东汉灭亡,且天不假年,仅活了32岁(一说33岁)。
假如汉灵帝像他的二儿子汉献帝(寿53岁)那么长寿,东汉能否免于崩溃?其实,汉灵帝的一系列政策失误,与他短寿,可能出自同一原因——误信《太平经》。
汉灵帝接了个“烂摊子”
公元168年,36岁的汉桓帝刘志驾崩,无后,外戚窦氏从旁支中选12岁的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
刘宏虽出自汉章帝一脉,但到他祖父时,已递降为亭侯。汉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属低级爵位。窦氏选他,因他威信不高、少不更事,只能任窦氏专权。
汉灵帝登基仅9个月,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便矛盾激化,宦官曹节、王甫矫诏诛杀窦武、陈蕃。第二年,宦官集团发动第二次“党锢之祸”,外戚集团死难者百余人,重罪者六七百人。汉灵帝完全站在宦官集团一边,5年后仍下诏,命各州郡彻查,凡党人门生、亲戚,一律免官,予以监禁。
汉灵帝拉偏手,因东汉政局已摇摇欲坠。
据学者李晓苏统计,东汉中期以后,战乱频繁。汉顺帝在位19年,异族入侵23次,农民起义9次;汉冲帝、汉质帝在位不到2年,异族入侵2次,农民起义5次;汉桓帝在位21年,异族入侵29次,农民起义16次。
西汉边患主要来自北方匈奴,到东汉中期以后,东北有鲜卑,北部、西部有诸羌,西南有蛮族。频繁兴兵,中央财政已难支撑。
从汉顺帝到汉桓帝,41年间,史料记录水灾11次,蝗灾6次,旱灾6次,地震山崩29次,大疫3次。到汉桓帝时,已有“三空之厄”,即: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
接手这么一个“烂摊子”,汉灵帝必须立刻有所作为。可一到具体操作层面,汉灵帝便觉力不从心,因为整个官僚体系出了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