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人员发掘纳格拉洞藏文古籍
抢救书林遗珠
茶马古道峭壁山洞藏着数千叶珍贵佛典
距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西北约140公里的格咱乡境内,金沙江支流岗曲河畔的千仞绝壁之上,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天然洞穴——纳格拉洞。2010年,几位上山采药的村民无意中发现了它,从此打开了一个“封印”百年的“秘境”大门。在这悬崖之上、人迹罕至的岩洞里,竟藏着数千叶珍贵的藏文佛典。迪庆州图书馆考察队先后两次进入纳格拉洞考察发掘,共抢救出藏文佛经2285叶。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林世田告诉记者,纳格拉洞藏经的发现,是藏文古籍普查的重要发现,展现了藏传佛教文化在茶马古道上交流、融合、演变的历史轨迹。据专家初步考证,“纳格拉洞藏经”中,除一小部分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常用的法事用书和账目记录外,其余均是藏传佛经《甘珠尔》内容,包括《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般若五部经》等。
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2000多叶“纳格拉洞藏经”仍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主要原因在于书叶本身独特的藏纸工艺。
数百年前的藏纸采用的是当地独特的狼毒草制作而成,这也给现代修复造成难题。2014年9月,“纳格拉洞藏经”修复被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专家们通过比较,最终选择使用迪庆狼毒草根汁和安徽潜山的纸浆进行混合,制造出质地与经叶最接近的‘人工纸浆’进行修补。”林世田介绍,“纳格拉洞藏经”修复工程将藏文佛典全部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开启了全国藏文古籍修复的先河。
寺庙废墟中发掘出2000多张500年雕板
“相较于其他省份古籍的集中保存,西藏的古籍往往秘藏在地处偏僻、远离城市的寺庙里,普查和保护的难度可想而知。”林世田介绍,在西藏,古籍的收藏单位多以寺院为主,“数量多达千家,覆盖了自治区所辖地市的74个县。古籍普查人员必须走遍这74个县才能把古籍著录入册。”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古籍普查工作人员“抢救”回了很多珍贵的“书林遗珠”。比如,2013年至2017年间,在西藏山南市加查县达拉岗布寺距今500多年的寺庙废墟中,就发掘出2000多张藏文佛经雕板。
不过,由于长时间埋在废墟中,这些经板不仅布满尘土,内容难以辨认,甚至因为长期受潮腐蚀而变形严重。为此,国家图书馆专家及印刷工人奔赴达拉岗布寺进行考察。考察组与僧众一起,花了三天时间将雕板清理完毕。经板上的字难以辨识,又由印刷工人现场刷印,边印边释读。“最初考察组估计有五六百张雕板,只带了近千张纸。没想到,清理到第二天的时候,就已经印出1200多张,三天共计2000多张!”
林世田介绍,这批经板的时代经鉴定距今500年左右,经文的完整程度相当少见。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对其进行了补写与重新印刷。“这也是西藏自治区首次将藏文古籍再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相结合的尝试。”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 孙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