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籍上户口
几十万册古籍信息通过推理判断一点点录入
在市属古籍收藏单位中,一些基层单位常常收藏有珍本古籍。当古籍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些藏书单位,就会对其中的古籍像“上户口”一样,一本一本进行登记。题名、卷数、作者、版本、装帧、版式、册数、存卷、破损程度一项不落记录在案,并进行拍照留影。
给古籍上户口,可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这本书,上面没有作者名号和出版商信息,当初在登记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费了一番工夫。”工作人员指着一本题为《旧学四种》的线装古籍介绍。
在这本书中,作者留下的身份信息是他的一个“号”——东海褰冥氏。东海褰冥氏是谁呢?工作人员拿出了普查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工具书之一——《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进行查询。按照书中的记录,原来“东海褰冥氏”是清末时期谭嗣同的别号。
为了印证这个结论,工作人员再次拿出《中国现代人物大辞典》找出谭嗣同的词条。果然,“东海褰冥氏”正是谭嗣同的“别署”。“北京古籍普查过程中,几十万册古籍信息,都是这么通过推理、判断,一点一点录入的。”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邸晓平介绍,市属古籍收藏单位共有40余家,古籍80多万册。藏书单位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公共图书馆16家、中学图书馆10家、高校图书馆5家。“令人比较意外的是,在北京的中学里,也‘藏’着不少珍贵的古籍文献。”比如,在北京二十四中的图书馆里,就藏着线装书641种4000余册,“其中古籍362种2885册,民国线装书279种918册。抄本、刻本皆有,经史子集四部俱全。”
这些古籍收藏是怎么来的呢?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前身为北京私立大同中学校,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蒋梦麟、谭熙鸿、丁燮林、颜任光几位北京大学教授共同创办的。它的校址位于东城区外交部街31号,原为明代将领李成梁的府第,后为清睿亲王新府。历史悠久,“家底儿”自然比较丰厚。二十四中的古籍藏书就包括睿亲王新府原藏有的一定数量的古籍,北京私立大同中学校的几位创始人带来的一些古籍,以及后来校方采购增加的一些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