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进行普查登记
给古籍上“户口”真不简单
发现抢救“命悬一线”的古籍
历时13年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将在今年基本完成。记者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总量达270余万部1.8万函,已占预计总量的90%以上。迄今全国已有2760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60万叶。而古籍普查的成果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分享给公众,“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资源总量超过3.3万部1500余万叶,国家图书馆超过2/3的善本古籍已实现在线阅览。在此过程中,有些“遁世”已久的古籍重新现身,也有些“命悬一线”的古籍失而复得。
在古籍普查工作者眼中,“书卷多情似故人”,而他们也时刻把“不教书林有遗珠”的责任放在心中。
古籍发现之旅
乾隆“盖戳儿”内府藏书现身西城图书馆
北京地区古籍收藏历史悠久,收藏数量庞大,很多古籍收藏单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民国。不过,许多古籍都收藏在基层单位,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登记、鉴定。为此,设在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了“流动办公室”,派出普查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市属单位的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开始了古籍“发现之旅”。
这个“普查小分队”在长达13年的探寻过程中,曾有过不少出人意料的发现。比如,他们在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发现了乾隆时期的内府藏书——《班马字类》。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班马字类》在清代的用途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字典。为什么说它珍贵呢?因为在它上面盖着几个乾隆皇帝的玉玺印章——“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这些都是乾隆皇帝的私人收藏印章,只有收藏到了极为珍贵的书画作品,他才会盖上这几个‘戳儿’。”工作人员说,凡是同时动用了这几个印章的古籍,全部被收藏在了皇帝自己的“私家书库”——天禄琳琅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