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家马识途《夜谭十记》续篇《夜谭续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夜谭十记》的续作,仍援原例:四川人以四川话讲四川故事。内容为四川十来个科员公余之暇,相聚蜗居,饮茶闲谈,摆龙门阵,以消永夜。
因为其中的《盗官记》被姜文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1983年出版的《夜谭十记》近年重新走进读者的视野。而《夜谭续记》出版的幕后,是一个时间跨度近40年有情有义的故事。为兑现当年一个约定,106岁高龄的马识途在书房“未悔斋”笔耕不辍。
40年前的约定
由于编辑生病搁笔
马识途的人生故事波澜壮阔,1915年出生的马识途,身兼革命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解放前,他长期在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前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雷神传奇》等,短篇小说《找红军》《接关系》《最有办法的人》等若干,长篇纪实文学《沧桑十年》等。
1982年,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的韦君宜向马识途邀约创作,用文字记录其“亲历或见闻过许多奇人异事”,最后促成了《夜谭十记》的出版。1983年初版印了二十万册,在当时是一个轰动的数字。
《夜谭十记》出版后,韦君宜曾到成都拜访马识途,建议他写个续篇。事实上,韦君宜与马识途的关系非同于普通的约稿写稿,他们的情义历经了大时代的考验。马识途回忆,当时韦君宜和他说,“《夜谭十记》出版后反映很好,不如把你脑子里还存有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拿出来,就用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那样的格式,搞一个‘夜谭文学系列’。”马识途当即答应了,甚至连大计划都写好了。“不久,我就动笔写故事提纲了。但是不幸的是,韦君宜突然中风,没有人再继续督促我,加之我确实公务繁忙,就放下了这个写作计划。”马识途写道。
这一放,就是近40年。接续这项工作的,变成了上世纪90年代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刘稚。
年逾九十再续写
《让子弹飞》令“头脑发热”
刘稚和马识途的作品可以说颇有渊源:一入社,老编辑同事将《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的编辑任务交给她。机缘至此,刘稚与马识途的来往也就多了。“有一年,马识途来北京办事,当时韦君宜已经病重。他和社里说,想去探望她。是我陪同马老一起去的。”这是刘稚与马识途的第一次见面,她感觉,眼前的马识途有不凡的气质:“当时马老大概70多岁,但看上去,他比实际年龄要年轻20岁。”此后,马识途给刘稚写过信。每次收到马老的手札,刘稚都很开心。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为《夜谭十记》续篇的工作一直没有开始。“负担繁重行政工作的马老,确实没有足够精力进行文学创作,但他并未忘记自己的诺言与对文学创作的欲求,哪怕是癌症的干扰,也并没有贻误他的创作。”刘稚说。
《夜谭十记》再次回到读者的视线,是因为导演姜文把《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改编成《让子弹飞》。“我头脑又开始发热,想把原来和韦君宜一起计划好的《夜谭续记》重新完成,也算是纪念韦君宜。”马识途写道。准备开始动笔的时候,马识途已经年逾九十,整个过程动笔又停笔,战线就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