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广西民间工艺大师传承蜡染 家族传承搬进高校课堂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手握蜡刀,一勾一画,一绕一点,花鸟鱼虫跃然画布之上,浸入蓝靛染缸,一方蓝布道出各般形态。在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蜡染课上,数十名学生在教授马践的指导下,耗费近一周时间,终于完成首幅蜡染作品。

  学习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大一学生盘海艳,也是第一次感受这项中国古代印花技艺的魅力。“上学期学习了蜡染理论知识,早就期盼着实操。”盘海艳看着自己的作品笑着说,“我第一幅蜡染作品诞生了,觉得很神奇,以后我会将蜡染技艺用于服装设计中。”

 

  让学生掌握并传承蜡染技艺,无疑是广西民间工艺大师、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践最大的心愿。

  蜡染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呈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多种图案;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苗、瑶、侗等民族擅长蜡染,苗族蜡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生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马践,苗族蜡染、扎染在祖辈间相传,从小就喜欢上这项民间技艺。“祖母和母亲,她们不用描图,用蜡刀蘸着蜡液就能在布面上描龙画凤,绘花鸟鱼虫。”57岁的马践介绍说,他从小就喜欢绘画,经常帮着画一些。

  耳濡目染中,马践逐渐掌握蜡染技艺。而大学专修美术专业的他,毕业后回到家乡文化馆工作。沉浸在苗寨的山山水水中,马践不满足于重复老人的传统手法。

  靠着不断地摸索,他创造用“液体蜡颜料”作为染料,用毛笔作为染色工具,在宣纸上描绘出苗寨、花鸟、山水等图案,然后用墨汁在宣纸的反面染色,形成一幅传统蜡染与中国画相结合的“蜡染绘画”。

  这也让马践在美术绘画界声名鹊起。当意识到村寨里熟悉的蜡染画面逐渐消失,老手艺人越来越少,已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书的马践,立志要把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

  “蜡染技艺以前都是在家族里口传心授,要在高校里教授,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马践介绍,蜡染进入高校,就要打破原来的家族传承,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蜡染、扎染已融入艺术学院七个专业课程,如将蜡染、扎染技艺融入服饰图案运用与设计等课程中,并新建相关课程等;还面向全校开设蜡染、扎染相关专业或公共选修课等。

  此外,该校还建立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民族文化(苗族扎染、蜡染)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开设蜡染扎染博物馆、工艺坊、染洗实训室、民族产品研发中心等,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科学化、系统化、职业化。

  在该校蜡染扎染博物馆中,展示着三四百件蜡染、扎染作品。其中不少出自教师和学生之手,将蜡染、扎染技艺运用于服装、手袋、家装等设计当中。据悉,马践带领团队研发的创新产品,已走向欧美和东南亚,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区级的金、银、铜、精品奖等荣誉。

  如今马践已临近退休,他有了新目标:“希望能在退休前出版一两本书,将多年学到的技艺技法写入书中,让更多人学习和传承。”(来源:中新社;作者 朱柳融)

相关新闻
母亲节里话非遗

制图:张又文   今天是母亲节,向自己的母亲、成为母亲的自己或是全天下母亲表达礼敬与爱意,成为许多人早上醒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一时间,祝福、鲜花、歌声成为大家微信朋友圈中的主题。   尽管母亲节并非我们的传统节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一时间节点表达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事实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有数不清的关于母亲、母性、母爱的主题和内容...

非遗传承人杨婷婷:非遗蜡染为抗疫加油

4月8日,记者走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婷婷位于西秀区蔡官镇梅家庄村的生产车间。200余平方米的厂房内,堆满了各种蜡染产品,杨婷婷连夜赶制完成的作品《欢迎英雄回家》正准备送出去装裱。“听说支援湖北抗疫的医务人员回安顺了,我连夜画了这幅画,正准备下午送给西秀区人民医院。”杨婷婷一边说一边将作品打开。   2月8日,杨婷婷看到各行各业为抗疫捐款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