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书画泰斗陈佩秋的辞世,令人不禁联想起她与其丈夫——同为泰斗级书画大家谢稚柳联璧书写的现代之“管赵风流”。
尽管心理学家荣格说过“艺术家由于受到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驱使,必然不顾一切去完成自己的作品,从而导致其个人生活的破坏”,但其实,古今中外的艺术界不乏令人称道的艺术伉俪。他们不仅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颇有造诣,彼此还在相互扶持中滋养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创作道路,共同留下一段段艺坛佳话。
谢稚柳、陈佩秋合作的鸳鸯图
赵孟頫与管道昇
他们“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管赵风流”指的就是赵孟頫与管道昇这对艺术伉俪。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纸本《赵氏一门三竹图》,上绘三段墨竹。第一段是赵雍即赵孟頫和管道昇的次子所作,竹枝用飞白画法,行笔强健有力;第二段为管道昇所画,用笔遒劲有力,右下角自题“仲姬画与淑琼”;第三段为赵孟頫所画,竹枝茂密,用笔沉着稳健,右上方题有“秀出丛林”。这三段墨竹创作于不同时期,后人收集后将其裱成一卷,同时也正应和了赵孟頫与管道昇因竹结缘的爱情佳话。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1288年的一天,赵孟頫得知湖州瞻佛寺的墙上有一幅女子画的《修竹图》,吸引了不少前来观画的人,使原本冷清的寺院变得热闹非凡。于是,他亲赴寺庙观画,墙上的墨竹气韵生动,有蓬勃而出之势,于是问了寺院长老才知道此图为德清茅山管公次女管道昇所画。这让当时28岁的“元代第一才女”管道昇因缘巧合遇到她的真命天子赵孟頫,也才有了这对艺术伉俪之后相伴共度三十多年的爱情佳话。
从乾嘉盛世开始,赵孟頫和管道昇就已成了夫唱妇随的榜样。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忽必烈建立元朝时,赵孟頫只有22岁,家国沦丧的滋味让他体味颇深。母亲告诫他:“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他自此不问世事,一心读书、写字、作画。直到接受了在元朝当官的汉人程文海的举荐,还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官至当朝一品。他的妻子管道昇也因为太后极为赏识她画的墨竹,被封为魏国夫人。两人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在艺术上的造诣亦非常人所及。
管道昇画的墨竹
赵孟頫对诗词书画甚至音乐都造诣颇深。他提出了“倡古意、反近世”的观点,敦促人们多学中国优秀传统的绘画。他把书法的笔法适当地运用到绘画中,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人绘画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可谓独辟蹊径。他的书法成就极高,被世人称为“赵体”。管道昇的书风取法赵孟頫,她更擅长行楷,点捺转折细节都似赵法,她在创作墨竹时,善于创新,不在用墨上讲究变化,竹叶分布初看也没有立体层次,在最上面的竹叶用“燕飞式”画法,藏锋挑出竹叶,洒脱自然,她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女画家之一。婚后两人意趣相投,育有三子三女。此二人不仅各自在艺术领域卓有成就,在艺术与爱的熏陶下,儿子赵雍、赵奕,孙子赵凤、赵麟都继承了赵氏书画风格和书画理论,名冠一时。外孙王蒙更是开创了“牛毛皴”“解索皴”,被后世与其外祖父并称为“元四家”。
赵孟頫管道昇婚后鹣鲽情深,以诗与画来表达彼此的爱意,书画也成为他们姻缘的纽带。1289年他们的儿子赵雍出生。管道昇借一首《题画竹》表达母亲对稚子的期许:“春晴今日又逢晴,闲与儿曹竹下行。春意近来浓几许,森森稚子日边生!”传世的行书《秋深帖》,据传是赵孟頫代替妻子落笔回复婶婶家信所写,落款虽然是“道昇跪复”,但“道昇”下还可以看出有涂改痕迹,赵孟頫竟然署了自己的落款。人到中年的赵孟頫也曾一度在官位高升后想纳妾。在这婚姻危机的关键时刻,管道昇创作了《我侬词》表达自己的感受:“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赵孟頫看后十分感动,于是打消了纳妾的念头。1318年,管道昇脚气病复发,经过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最终才于1319年4月获准送夫人南归。5月29日,管道昇病逝在山东临清的舟中,后葬于东衡戏台山(今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赵孟頫深受打击,为其撰写墓志铭:“东衡之原,夫人所择。规为同穴,百世无易。树以青松,铭以贞石。”三年后,赵孟頫病逝,享年69岁,与妻管道昇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这对艺术伉俪的楷模完成了与爱人彼此跨越阴阳的相守相约。
据传是赵孟頫代替妻子落笔回复婶婶家信所写的《秋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