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的爷爷画唐卡,家里祖祖辈辈都在画。”藏族小伙南拉才让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贡地区,当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热贡艺术发祥地。
热贡地区的一些传统村落,“家家有画师、户户画唐卡。”约摸十岁,南拉才让就跟同龄人一样,拿起了画笔。他说,“那时用铅笔学着在纸上打底稿……三四年后,开始在布上给唐卡勾线、染色、开眼……”
6月18日,西宁,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民族工艺美术(唐卡)班毕业生展示毕业作品。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但与“师带徒”“父传子”的传统唐卡艺术传承路径不同,高中毕业时,南拉才让考入现代高校磨砺技法。今年,他将从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民族工艺美术(唐卡)班毕业,并签约老家的画院,将成为专业画师。
“老家画师的技法只靠口耳相传,”他说,在现代高校,除了理论课,空闲时间可以在画室画一整天也不觉得枯燥,“不仅要苦练绘画技法,更要钻研绘画理论,如唐卡的构图、线条、造像、设计制作等。”
爷爷青年时期的一幅唐卡作品,南拉才让一家视若珍宝。论画功,“科班出身”的南拉才让仍自愧不如。但令南拉才让满意的是,自己不仅擅长老家热贡地区勉塘派唐卡,而对钦则派、噶玛噶赤派等其它藏区的唐卡风格也略有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