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生活频道 >> 文化 >> 文化大话堂  >> 正文

编制书目、影印出版……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中外携手,推动古籍整理出版利用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社史展览室里,书架上整排的“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哈佛燕京图书馆书目”丛刊,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灿烂。

  自1998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几乎每年都派出人员赴哈佛燕京图书馆访查和整理古籍,20多年来双方携手合作,出版了三大系列逾千册珍稀古籍及善本书志等。据统计,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乾隆之前的善本约有2400部,其中宋元明善本约有1500部,有188种善本是其他图书馆所没有的。这批图书的影印出版填补了国内古籍的空白。

  “在传统典籍珍善本文献的影印出版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合作堪称典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说,“我非常敬佩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开放精神,他们的馆长说,这些书虽然是哈佛燕京的,但知识是世界的,学术当为天下所用。”

  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说,该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保持了20多年的联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动于后者的敬业精神。“为了省钱,他们每次来都住在郊区的一些小旅馆,所以他们对波士顿地铁的运行比在这里住了20年的我还熟。他们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要求,从未要求带他们到哪里去玩、看什么风景,来了就是工作。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感动。”郑炯文说。

  汤文辉介绍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海外文献整理出版的一个有效模式,即哈佛燕京图书馆开放馆藏资源,邀请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学者)到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某一专题性或某一类型馆藏文献的学术整理,整理成果通过出版社完成出版。这一模式促成了一大批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献以影印图书的方式实现回流,方便了海内外学者的使用,尤其是使国内学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最为重要、宝贵的学术资源。

  中国学者的到来,也极大推动了海外图书馆中文古籍的整理工作。郑炯文介绍,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有4万种之多,如此庞大的数量,单由本馆研究馆员编目整理是不现实的,多年来一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整理编纂。

  除古籍之外,许多海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大量甲金、简帛、石刻、写本和各类古代历史档案资料等,其中不少是国内不存或者鲜见的珍本、善本。但这些资料因缺少专业人员而长期存放在书库里,迫切需要国内专家前往帮助整理。“这些资料如果全部整理出来,将使中华文化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有重要意义。”汤文辉说。

  统筹规划,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我们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摸清海外中国古籍的存藏情况,目的是要摸清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情况,不是要占有这些书。”顾青提醒说,目前在调查海外古籍时,有的中国学者过于重视孤本、善本,对普通古籍重视不够,其实海外中文古籍大多数是普通古籍,版本价值也许不能与孤本、善本相比,但这些古籍培养了海外的许多博学鸿儒,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不能仅仅看版本价值,也要看传播价值。因此应该站得高一些,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待古籍。”顾青说。

  目前国内对海外中文古籍的整理研究及出版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出版界、图书馆界、学术界等多头出击,工作较为分散,且在开发利用海外古籍出版资源上还存在恶性竞争、重复浪费、质量不高以及版权纠纷等问题,迫切需要总体谋划、整体规划,形成工作合力。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积极推进散失海外中文古籍回归工作,结合全国古籍规划的制定,有步骤、有计划地系统推进东亚、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流散的典籍文献整理出版,编制散失海外古籍总目。同时紧密衔接研究、整理、出版三个环节,通过出版、数字化等多种方式使久佚国外的珍稀古籍化身千百,既传承文明、嘉惠学林,又切实改变“史在他邦,文归海外”的局面。

  (张 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线装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杭州展出 将对民众免费开放

古色古香的木质外包,干净整洁的手工印刷,6月18日,线装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在浙江杭州展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套丛书将对民众免费开放,各界人士均可来“西湖会客厅”阅读、研究。   读者站在书架前仔细观摩线装《四库全书》。 童笑雨 摄   《四库全书》由清乾隆帝召...

百名海外华裔青少年 “云端”感受中华文化

台海网6月1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6月13日,由中国侨联主办,福建省侨联、泉州市侨联等承办的“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泉州营(第3期)举行云闭营仪式,来自英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00多名营员和老师们共同上线,一起回顾了快乐有趣的15天时光。 “我一直都有一个中国梦,希望毕业后到北京念大学,感谢这次夏令营,让我离中国更近一步!”来自...

留住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与魂

2020年6月13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围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主题开始先后举办异彩纷呈的活动,以文物增强文化自信、点亮人文城市、提振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非遗传承进校园社区等不同形式,传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建设重要主题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近年来更加着意使公众成为活动...

郑家建: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当同心勠力 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融合

针对民进党当局对中小学教科书进行“去中国化的一系列政治操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表示,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应同心勠力促进青少年交流,开发、推广、创新中华文化“精神产品”,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 ...

台湾人,你为什么会失落?

曾经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承得最好,只有在台湾,才能学到正统的汉学、品到纯正的中华。也曾经,去台湾旅游的人,带回几件文创产品,也要跟亲友炫耀。但现在,依然敢大声说台湾文化“最中华”的台湾人还有几个?拿着台湾文创产品爱不释手的,又还有几人? 金马奖,华语三大电影奖之一,在华语地区广受赞誉几十年,是台湾几十年努力的成果,也曾经代表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