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祠中的“北斗星”
在古代生活中,北斗星的使用被皇权垄断,意味着老百姓很难使用北斗星图案。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1957年考古打开明定陵的地下玄宫后,人们发现万历皇帝朱翊钧采用“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的怪异姿势,后来,北京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王秀玲女士揭开了葬式之谜,她大胆推断出明代帝王均为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
这就说明,“北斗星”图案的使用,属于帝王家,生前用,死后还用。可以推测,古代老百姓使用“北斗星”图案,是受到限制的。但皇权喜欢的,往往会被官吏和民间模仿。
山东嘉祥武氏祠就是如此。武氏祠是东汉中期修建的,图中的北斗七星,前四星组成车舆,后四星组成车辕,天帝坐在北斗“帝星”上发号施令,众仙官对其参拜行礼。根据碑文记载,武氏祠出仕为官者四人,是显赫一方的贵族。
古代墓穴里的“北斗星”图案很早就有。1987年5月,濮阳西水坡发现了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鉴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龙的形象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1990年,遗址还在发掘之中,消息传来墓中有蚌龙、蚌虎的图像,中国天文考古学第一人冯时,当时刚过31岁,他断定那平行的二胫骨与蚌塑三角形的图像,正是北斗星!他在《文物》第3期发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论述了确认北斗星的理由:自然界中北斗星的斗杓(斗柄)是指向东宫苍龙七宿中的龙角(即角宿。东宫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把这七宿所在位置连线后,正是甲骨文、金文的“龙”字,这就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原因所在,原来“龙”字本身就是一幅星象图。
在古代民间,人们把“北斗七星”当成黑夜里的引路星,所以,会在死者棺内底板的四周各放置一枚硬币,中间排放三枚硬币,共为七枚硬币。这七枚硬币象征着“北斗七星”,其寓意就是要指引逝者沿着“北斗七星”方向升天。(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