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木偶戏“云表演”,一时刷爆了浙江人的朋友圈。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雁溪村文化礼堂里,一场有关“云祭祀”内容的东山木偶戏正在上演:不见了往日兴致勃勃观看的村民,只见台上的演员对着一台手机录制;隔着屏幕的另一端,观众成了观看视频的“网民”。
通俗的艺术语言,时新的表现形式。景宁雁溪东山木偶剧团这次创新,又成功了。
没错,这并不是剧团第一次“尝新”。对于他们来说,根据当下的生活事件改编剧本,配合政策排演节目,似乎信手拈来。
东山木偶戏是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多年历史。和大部分传统非遗戏曲一样,传统剧目的观众正在逐渐减少。剧团团长徐岩应和他的7名团员却在传承之路上另辟蹊径,实现了老戏新唱的华丽转身。
云上木偶戏表演。
木偶戏讲述电影故事, 古老艺术“吸粉儿”
伴随着《千年等一回》优美的旋律,木偶在演员们灵活的手指下,随着节拍与演员们一起舞动。人动偶动,节目打破了传统木偶戏单一的表演方式,首次演出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求新求变,似乎是东山木偶剧团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东山木偶剧团成立于1981年,建团39年来上演的近百个剧目,都是团员们自主创作排演的,从古代名著到现代剧,剧目积累多,题材样式广泛,《薛刚反唐》《红牡丹全传》等历史剧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然而随着留有“木偶戏童年记忆”观众的老去,基于传统剧目的创新已然不够。如何培育一批新观众成了剧团“掌门人”徐岩应思考的难题。
徐岩应是老团长徐国庭——木偶戏(提线木偶)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徒弟,18岁开始学艺,40年如一日地在学习与创新中传承着东山木偶戏。正是因为这一份执着,他成为了徐国庭的接任者。
“乡里外出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观众人数不断减少,演出的团员们也外出谋生,时常难以聚在一起。”徐岩应告诉记者,剧团曾经一段时间,因为资金紧缺,无法演出,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徐岩应看清现状后,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木偶戏团的走向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时代在变迁,木偶戏也应该跟着变。”这是徐岩应悟到的道理。
渐渐地,东山木偶戏从过去紧密结合鸥剧表演,适时演变成了在戏中融入景宁的乡音乡调。大俗大雅的音调,易听、易懂、易记。演员还在演绎中注意改变节奏,兴之所至,尽情抒发,或高亢入云,或婉转低回,或含悲带泪,紧扣观众心弦。
在演员选择上,徐岩应优先考虑有越剧基础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