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 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保护单位为火神山医院建设者包汤包,提供食品保障
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及湖北省各地,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非遗企业也在通过捐赠食品、药品等方式,用一技之长助力一线。例如,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武汉四季美饮食责任有限公司,在4天的时间里为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免费供应了5万个汤包,更向包括武汉协和医院在内的10家一线医院的医护人员赠送了汤包、烧卖;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武昌鱼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艳阳天酒家承担了数家方舱医院医患人员的餐食供应。
从传承到弘扬,非遗凝聚民间文化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省市纷纷组织开展了非遗人抗疫作品主题征集活动,鼓励传承人以“艺”战“疫”,并通过新媒体等途径刊载推广优秀作品。例如,四川省、福建省、湖南省、云南省等省市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推出了“非遗助力抗疫”主题的系列栏目,掀起了非遗战“疫”的连载潮;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在抖音平台上发起“抗疫情福建非遗在行动”话题,凝聚民间文化力量,支援抗疫工作。
各地非遗传承人自发运用所持有的各类技艺宣传防疫知识,充分发挥了民间艺术接地气、易传播、易记忆的优势。例如,皮影戏(云梦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秦礼刚结合当前疫情,选用云梦秦简中防治传染病的秦律故事,为公众深入浅出地普及、宣讲新冠肺炎防控知识。
图6 木版年画系列作品《预防新冠肺炎宣传画》(作者:夹江年画研究所)
广大非遗人还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现实,记录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表达对抗疫一线人员的敬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掀起了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创作高潮。例如,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与王印权、望钧合作完成了抗疫评书《钟院士,百姓心中的一座山》,用评书记录时代,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鼓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推出河北梆子作品《战斗中燕赵儿女敢当先》,聚焦抗疫前线英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抗疫一线人员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抗疫医务工作者的深切祝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佛山粤剧传习所推出粤剧作品《白衣风采》,献给最美“逆行者”。
从传统到新兴,非遗加速对接时代需求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当代价值,就要加速对接新兴传播、教育渠道及技术,成为互联网时代广泛传播的优质文化资源。尤其在疫情期间,随着非遗网络教育资源的提速供给,非遗技艺体验与传授得以通过直播、网课、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广、共享。
在非遗战“疫”作品连载潮的同时,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还积极应用线上教育等新形式,开展非遗技艺的线上授课,从少数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征集、组织和发布上线,非遗相关网络教学资源正在不断充实丰富,为居家隔离的民众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娱乐内容。在疫情初期,面人(北京面人郎)传承人在微博上传了“白衣天使”面人制作教程,截至2020年2月27日,观看人次达20.7万之多,并获得了4000多个转、赞、评,随后传承人又在人民日报云课堂中上传系列微课,供网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