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经验、社会文明生生不息的秩序与传统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帮助人们战胜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这些智慧和传统凝结为本土知识、民间文化,成为生产生活方式经历巨变的当代人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这个名词进入大众视野其实只有不到二十年,且过去大部分时间都与“濒危”“抢救”“保护”等词汇同时出现。近些年,我们开始看到更多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非遗传承保护实践,或是戏曲短视频,或是民间节庆直播,或是旅行中的手工艺体验,甚至还看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其中也有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
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许多传统医药、传统体育类非遗直接参与疫情防治,其他类别的非遗项目也纷纷为战“疫”加油鼓劲,抗疫主题的非遗作品大量涌现,非遗相关企业为一线捐款捐物,广大传承人通过网络为宅在家中的人们提供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教学课程,处处都是非遗的身影。被保护的非遗,如今成为了重要的战“疫”力量。
从防疫到战“疫”,非遗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国传统医学第一时间介入救治,中医诊疗方案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试行版)中,中医诊疗理念和推荐用药在新冠肺炎的早期预防、中期治疗、愈后恢复等方面发挥作用。不少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直接参与疫病防治。作为“医武不分家”的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也从强身健体、加速康复方面辅助抗疫。疫情防治过程中,各地越来越多的传统医药、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进入大众视野,其价值认同范围不断扩大。
相关中医药单位积极推荐用于疫情防治的配方及药品,部分被列入官方推荐用药。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产品“安宫牛黄丸”入选国家推荐处方药剂;又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保护单位生产的“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和“清热化湿口服液”被列入广东省推荐用药。
图1 叶开泰国医堂在疫情期间正常营业,为武汉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疫情防治药物的研制与生产方面,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贵州省、甘肃省等多省市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也积极参与,紧急生产相关防治药物,免费为医疗机构、一线防控人员和群众发放。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叶开泰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单位下属叶开泰国医堂,受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科研攻关组委托,连夜生产“肺炎1号”,并加紧煎制湖北省治疗方案推荐的中药二号方,集中向武汉市民供应,为缓解一线医生的压力,还推出了中医公益义诊群;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根据朱丹溪中医药理论,开发多张预防方,用于医务人员和一线防控人员预防使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医药(甘南藏医药)保护单位碌曲县藏医院结合当地官方诊疗方案及地域气候、群众体质等具体情况,研制出“九味除瘟丸”“瘟疫熏香粉”“七味除瘟汤”三种针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