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在习近平主席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身沉下去,情融进去。《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历时4年完成的作品,作品涉及大运河从1901年至今的100多年历史,作者为写这部作品,走遍了1797公里长的运河沿线的重要地方,包括18个地级市、4个省、两个直辖市,阅读了六七十本有关的资料书,了解运河沿线的经济、文化、历史变迁。“只有做了这些功课,你才有可能真实地把这条河写出来”。徐则臣说。
白烨认为,“五年来文艺的另一个突出变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普遍深入人心,成为文学艺术家从事创作和文学艺术界开展工作的轴心与重心。”
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认知,五年来,作家艺术家们把深入人民生活,阅读当下时代,作为创作的必修课,纷纷到基层兼职和下乡挂职,深入了解和切实触摸正在“进行时”的时代生活。在此基础上,从报告文学到长篇小说,都出现了一批反映生活新变化,富有时代新气息的优秀作品。这样的作品,报告文学有何建明的《浦东史诗》、纪红建的《乡村国是》、宁肯的《中关村笔记》、徐剑的《大国重器》等,长篇小说有关仁山的《金谷银山》、陈毅达的《海边春秋》、老藤的《战国红》、赵德发的《经山海》等。这些作品都跟“新史诗”有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新成果。
“我们面对着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着无比丰富的源泉。同时,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对文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真正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必须拿出与时代发展相匹配,与人民要求相适应,与新的审美要求相呼应的精品力作。”阎晶明说。